正文 《新營銷》是你想要的平台嗎?(1 / 1)

《新營銷》是你想要的平台嗎?

編者的話

作者:孫全勝

日本作家廚川白村把文學藝術歸結為“苦悶的象征”,說“向人生的道路進行的時候,我們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號泣”,這發出來的聲音,就是文學藝術。

其實何止文學藝術,人本身就是“苦悶的象征”。

在有限的生命,與地老天荒的滄桑之間,人的生命預先鋪設了蒼涼、遼遠的底色。點滴歡娛,相對於弘大且無縫隙不入的無聊和苦悶,極易洇沒,失去明豔的色彩。

因此,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他人是地獄。但其實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先鋒,因為佛教很早就斷定,人的肉身就是魔障—自己就是自己的地獄,向前推導—人與人相互就是魔障或地獄。

記不得是哪一個日本作家,曾說過這樣的話:“生而為人,不幸;生而為日本人,是不幸之中的不幸。”

人們甚至可以說“生而為中國人,是不幸之中的不幸”、“生而為美國人,是不幸之中的不幸”……都是成立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對置身其中的現實環境有著切身感受,而異域他邦不過是舌尖上的流言或傳說,穿鑿附會了惡意的揣測,或理想化的想象。

有些東西,注定無法成為現實。譬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現實中,即便是運用最先進的切割工具,能永遠每天取一半嗎?

辦公室政治,乃至職場厚黑學,為所有人詬病。而另一端的企業文化人性化,又是什麼樣的標準?己所不欲,毋施於人。然而,己所欲,就可以施於人嗎?人樂意以勞動換取報酬,但願意以自由交換麵包嗎?

注定無法成為現實的東西,卻苦苦追求,人生為此而“苦悶”,而成為“苦悶的象征”。

之所以雜七雜八想了很多,是因為《新營銷》由於業務擴展,最近要吸納更多的編輯、記者、美編、網絡編輯、廣告業務人員和實習生。就想,《新營銷》是一個什麼樣的平台?適合什麼樣的人施展才華?於是,就有了下麵一段文字:

《新營銷》,顧名思義,是一本辦給營銷人看的雜誌。

十年了,《新營銷》的讀者不計其數。暫且不說《新營銷》平麵雜誌,僅以手機閱讀平台WIVI(維旺明)為例,最高期閱讀量近250萬。加上蜘蛛網、喜悅網等手機閱讀平台,網易雲閱讀《新營銷》專用客戶端,以及新浪、騰訊、搜狐、鳳凰、中國營銷網等網絡平台傳播,《新營銷》每期文章覆蓋多少讀者,你應該想象得出來。

在自媒體時代,貌似每一人都在寫文章,在社交媒體或互聯網上傳播自己的文章。然而,有多少人看呢?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最大的悲哀就是“文章誰寫誰看,寫誰誰看”。

要是加盟《新營銷》,至少文章鮮有人讀的尷尬,是可以避免的。你在《新營銷》付出的所有心血—采訪編輯文章、美術設計、網絡平台維護、廣告業務拓展、發行,是眼見為實的,能夠惠及很多人。

《新營銷》,在中國營銷界向來口碑不錯,品牌形象不錯。這不是誇口,而是事實。

《新營銷》不要求做人無瑕疵,不設立道德製高點,但要求為人處事要釋放善意,工作要做得完美。陽光,開放,善意待人待事;手起刀落,活兒做得漂亮,你在《新營銷》就有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間,讓你遠離嫉妒、排擠、壓製、詆毀、掠人之美等暴戾、陰暗的情緒。

惠人惠已,惠已惠人,拓寬了待人待事的視野,擴展了生存成長的空間,積累了豐富的商界人脈,當你成就你自己的時候,你也成就了《新營銷》。

《新營銷》就是這樣一個平台,虛位以待,真誠期待你的加盟。

把這段文字抄寫在這裏,願望樸實而簡單:如果你真的有料,《新營銷》又是你想要的平台,請與我們聯係,把你的應聘郵件和文字作品、美術設計作品,發至。隻要你有料,《新營銷》隨時歡迎你加盟。

道不同,不相與謀。認識《新營銷》,道同,相與謀,讓人生少了些許苦悶,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