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視窗
作者:樂飲
在高房價麵前苦苦掙紮,成為很多都市青年的生活現狀。擁有自己的房子是青年人的夢想之一。“蝸居”似乎已經成為世界共象。
美國式蝸居:帳篷城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有一座由無家可歸者搭建的“帳篷城”。一些在金融危機中失去工作和住房的人逐漸聚集到這裏“安營紮寨”,以簡陋的帳篷為家。“帳篷城”缺乏基本衛生設施,沒有廁所,更沒潔淨水源,一些慈善機構每天到這裏為居民發放免費食物和生活物資。
薩克拉門托是美國住房抵押贖回權喪失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據當地一些救助機構估算,最近一年內遷入“帳篷城”的居民中,大約10%是“衰退難民”,即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中產階層。
日本式蝸居:“膠囊旅社”
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大城市不少失業或麵臨失業的“蟻族”不得不入住隻能橫著爬進去的“蝸居”——“膠囊旅社”。
旅社樓道兩旁是兩排整整齊齊的格子間,好似火車臥鋪。格子鋪共分上下兩層,每個格子間深不過2米,寬和高不過1.5米。一個人在格子間裏最多能半躺半坐著,根本站不起來。格子間沒有門,隻有一個薄薄的屏風作遮掩。每個格子間隻配一盞燈,幾個掛衣架,一條薄毯,一個枕頭和一台小電視。小電視隻能用耳機聽聲音,因為格子間隔音效果差,就連輕微咳嗽聲都能被“鄰居”聽到。
格子間雖小,但“上鋪”月租金就高達5.9萬日元。盡管如此,因為可以免費淋浴、蒸桑拿以及使用定期換洗的床品,5.9萬日元比在東京租一套公寓房要便宜很多。
英國式蝸居:“兔棚生活”
英國當地人自嘲說生活在“兔棚英國”,意思是說不少英國人的住處都是小得像兔子窩一樣。屋裏隻能擺張床,連請朋友享受一杯下午茶的地方都沒有。
倫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園路是英國最高檔豪華生活區之一,這裏可謂是寸土寸金。但海德公園路10號是棟褐色磚混的迷你型公寓,被英國人評為最“窄”的房屋。它被兩棟大型私人住宅擠在中間,入口處的寬度不超過1米,房屋裏隻能側身洗澡。
事實上,這樣的小房屋不僅首都倫敦可以看到,英國的其他城市也一樣存在。在英國人評出的“最小的房屋”中,北威爾士小鎮康威的一棟3米高、1米寬的紅門石磚小屋早就成為當地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屋裏的各種家具都是迷你版,如今,迷你版的家具在英國很熱銷,但價格並不便宜。
印度式蝸居:貧民窟遍地開花
據印度自己估算,印度的中產階級約有3億。在新德裏這樣的大城市,除了附近的開發區近幾年新建的高層小區,市內幾乎見不到動輒幾十層的高密度小區,有錢人家都自己買地皮蓋幾層小洋房。而富人區外的大路邊或神廟附近,小帳篷和鐵皮房子組成的貧民窟遍地開花,城市經濟型住房供給存在巨大缺口。
據業內人士估計,印度城市短缺2600萬套公寓,其中90%來自低收入和經濟上困難的群體,如出租車司機、水管工、孤苦老年人、剛畢業的學生和新婚夫婦的人群。
悉尼式蝸居:“竹筒排屋”和高層公寓
雖然悉尼屢次被世界權威機構評選為“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但高房價正在消磨著這個光榮的稱號。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各國移民大量湧進悉尼,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方式也開始了靜悄悄地革命。城裏的小“竹筒排屋”和日漸增高的公寓,因為方便簡單,日益成為年輕人居住的首選,大家不知不覺地驚歎,悉尼人也開始“蝸居”了!
新加坡式蝸居:80%的人住“組屋”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建屋發展局為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提供的廉價公共住房,是新加坡政府保障居民住房的一項福利政策。目前新加坡80%以上的人是住在“組屋”裏。與“組屋”對應的是私人公寓,由私人房地產商投資興建,完全按照市價運行的供應高中收入群體的高級住宅,新加坡隻有不到20%的高收入階層入住私人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