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平將軍”張治中(1 / 3)

名人名家

作者:周海濱

張治中,人稱“和平將軍”。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作為蔣介石的心腹重臣,張治中長期置身於國民黨最高決策層。同時,張治中又以其獨特的身份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交誼深厚。毛澤東稱“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張治中,這位唯一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唯一敢對毛澤東、蔣介石多次直諫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到底經曆了怎樣的“國共”往事?

“一二八”主動請戰,留遺書赴前線

1932年1月28日深夜,駐滬日軍借口一名日軍失蹤,向上海第19路軍發起猛攻。以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的19路軍主動回擊,“一二八”淞滬抗日的戰幕慘烈揭開。

此時,蔣介石已經退職下野。1月29日晨,蔣介石獲知事變頗為意外,他在日記中說:“聞昨日對上海日領事要求已承認,彼已滿足,且表示傍晚撤兵,何乃至午夜又衝突也。”同時,蔣介石判斷“倭寇必欲再侵略我東南乎,我亦唯有與之決一死戰而已。”

他發出一道通電,電文中稱:

“我十九路軍將士既起而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患迫燃眉之際,皆應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之決心,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義之暴日相周旋。”

此時,身在南京的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心急如焚,他說:“中央部隊散在各地,而因蔣下野,群龍無首,一時未易集中。”

同時,他對19路軍的處境十分清醒:19路軍孤軍在滬作戰,決不能久持,應該予以增援。

2月初,蔣介石在浦口會晤張治中。

張治中向蔣介石請戰:“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鬥才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願意去。”

蔣介石馬上讓何應欽調動散駐在京滬杭的第87師、88師、中央教導團,合編為第5軍,任命張治中為第5軍軍長兼第87師師長,率部開滬參戰。

2月16日,在淞滬抗戰第19天後,第5軍軍長張治中登上抗日戰場。在出發赴抗日前線前的15日深夜,他起身開窗戶、麵向故鄉寫下一封遺書:“正是國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理應身赴疆場荷戈奮戰,保衛我神聖領土,但求馬革裹屍,不願忍辱偷生,如不幸犧牲,望能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赴後繼,堅持戰鬥,抗擊強權,衛我國土……”第二天出發前,張治中將這封遺書交給了摯友陸福廷。

張治中自2月18日率第5軍進駐劉行鎮,接替19路軍部分防地開始,直至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訂,經曆了數十次大小戰鬥。廟行一役將日軍第9師團和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殲滅殆盡,廟行、江灣間,敵屍堆積如山,達三四千具之多。中外報紙,也一致認為此役是滬戰中我軍戰績的最高峰。

多年以後,張治中回憶起這次生平第一次反抗外敵之戰說:“這一役犧牲是應該的,生還算是意外的了。”

讓女兒張素我斷學業歸國抗日

1935年,20歲的張素我獨自登上了一艘輪船,來到英國西南大學學習教育。此前,張素我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學生,她還沒有畢業就離開了這所聲名赫赫的學校。沒想到的是,兩年後她再度肄業,回到了國民黨高官避之不及的戰火中國。

“我還沒有畢業,父親就發了多封電報要我回國。”正在英國留學的張素我滿心歡喜等來的家書,卻是口氣嚴厲的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