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羅生門(2 / 2)

“希望媒體能晚點兒聞到氣味吧!”

凱特嘴巴叼著甜甜圈,手裏拿著速溶的咖啡,心中做著完全無意義的祈禱。她麵前放著一摞報紙,顯然是想在“交戰”之前,先了解一下敵情——

“fbi勞而無功,又一個月過去了,卻依舊連“彎道殺手”的影子都沒找到!”

——這還用你來告訴我!?

凱特恨恨地想著,心情卻稍微放鬆了一些。明顯,這家報紙是還沒收到風聲,不然絕不會刊登這樣本質上等於廢話的文字。

——順便一說,“彎道殺手”正是媒體給為維安爾斯穀中那個連環殺手取的綽號。而源頭,則是最開始發現的死者,艾倫·邁克艾羅伊的那部電影。

“《致命彎道》午夜場首映大獲成功,這是電影的魅力,還是“彎道殺手”的加成?”

——當然是“彎道殺手”的加成!

凱特可是記得很清楚,當初《致命彎道》的劇組,有多麼玩命地炒作艾倫的案子,她甚至懷疑,“彎道殺手”這個綽號也是他們起的,為的就是蹭事件的熱度,好宣傳電影。

“《致命彎道》電影中竟藏著幽靈,這到底是技術的進步,還是前任導演與女主角的詛咒?”

——幽靈,這是什麼意思?

對一整晚都忙著搜查,根本沒空去看午夜場的凱特來說,《致命彎道》中的幽靈是什麼,她完全不知道。這種好奇,讓她不知不覺間看完了這篇報道,可結果卻更迷惑了。

“看第二遍會看到不同的畫麵,甚至導致整個劇情走向都發生變化?”

凱特不知道這是怎樣做到的,但她確實對此很感興趣。她一張一張地翻著報紙,搜尋著與《致命彎道》有關的信息。

可惜,大部分的報紙,要麼聚焦於《致命彎道》飄紅的午夜場票房和還算不錯的口碑,要麼幹脆著眼點還在維安爾斯穀的一係列案子上。凱特始終沒有找到她想要的答案,直到——

“《致命彎道》的二刷之謎——這是一次很成功的對人眼視覺暫留效應的應用,可惜卻隻能是偶發現象,恐怕即使是該片的導演夏洛特·布斯自己,也很難再重現這一效果了……”

這篇報道的後麵,洋洋灑灑間對《致命彎道》的二刷效應做了詳細的解釋,最後得出結論——

因為在拍攝女幽靈的時候,攝影師反複使用了快慢變幻的鏡頭,再加上場景等一係列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偶發的催眠效應,讓大部分認真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不自覺間記住一些自己眼睛沒注意到的畫麵。

而擁有這些記憶的觀眾,如果短時間內第二次觀看《致命彎道》,就會因為記憶和電影中隱藏的低幀畫麵的交錯影響,從而“看到”隱藏的幽靈。

“……這可能隻是導演先生在電影中隱藏的一個彩蛋,本來需要觀眾反複觀看,可能才有一部分人能夠發現,卻因為這個奇妙的意外,讓接近80%左右第二次觀看的觀眾都能看到幽靈。不得不說,這是電影之神送給我們的一個意外小驚喜。”

在報道的最後,記者還專門拉了一個很有權威的人物作證——

謝爾頓·庫珀,加州理工大學的教授,智商高達187的天才人物。

此人也觀看了《致命彎道》的午夜場,實際上,報紙上的結論,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他得出的。有這樣的人物支持這家報紙的論點,那應該是真實的吧?

不得不說,美利堅大地上雖然反智主義盛行,但遇到動腦子的事情,大家還是知道要去找聰明人的。

“真有點意思!”

此時,癡迷於報紙的凱特已經忘記了自己最開始翻報紙的目的,她暗自琢磨著,今晚是不是也要去看一下《致命彎道》的電影呢?

恩,得看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