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1月19日起,我應邀在《現代生活報》辟個人小言論專欄《話一段》,到2007年7月底,3年零6個多月,在該專欄共發稿370篇(筆名一丁),現在,選編其中的161篇,再加上選編自我在該報《現代觀點》言論欄目發表的文章若幹篇(筆名二丙)和發表在《寧夏日報》《寧夏煤炭報》(現《華夏能源報》)的文章若幹篇,共計183篇,付梓出版。
2004年我已經68歲了,老了為什麼還自討苦吃?一是有話想說,二是想為短文章討個地位,三是防止我大腦“生鏽”,小腦萎縮,多活幾天“明白”日子。
據我的親身經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確實改善了,農民不再為“吃肚子”(口糧)犯愁,城裏人不再揣一大把票證生活。這兩條是鐵的事實。為了這兩條,我們走了多麼長的探索之路,作出了多麼艱苦的創新努力,付出了多大的慘痛代價!這是紮根在我心裏的坐標,也是我寫這些文章的思想基礎。在曆史長河中,我隻是一朵浪花,在它慢慢地回落大海的時候(晚年了),竟弄出一點聲響(《話一段》)——那是浪花獲得自由時心底的歌唱,抒發的是心底的情感與訴說。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白皋同誌為書作序,我很榮幸。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在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勁吹改革之風,在多方麵取得不俗成績。我的《話一段》能在集團係列報《現代生活報》堅持發到今天,與報業集團的改革有密切關係。白皋同誌提倡報上有的言論可以短一些,也使我這個喜歡寫短文的人,心靈得到呼應。麵對序中的鼓勵,我當再努力。
張賢亮先生在百忙中為本書題寫了書名和條幅。他的話語,令我感動;他的書法,令人神往。對張賢亮先生的善意和支持,我會用寫作來回報。
張強作為寧夏日報集團總編輯助理兼《現代生活報》總編輯,對《話一段》欄目的策劃、編輯和《話一段》書的出版,傾注了大量心血,我要說聲“謝謝”。
還要特別提到陪伴我的這些“滿紙荒唐言”熬過1000多個夜晚的現代生活報副總編輯韋軍、黎明和編委李文龍。他們作為《話一段》專欄的責任編輯,工作認真細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北京星銀河文化傳媒總裁張捷和同事李燕紅、張浩洋為書的選稿、設計、裝幀和插圖,專程從北京來銀川與我交流,並深入到我20世紀六七十年代勞動過的鹽池農村,加深了解我寫這些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之源。他們的創造性勞動,為這本書走近讀者架設了橋梁。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人民出版社、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及其係列報的領導對書的出版提供支持,出版社責任編輯王曉鶯為保證書的質量,做了大量艱苦、認真、細致的工作,謹向他們致衷心感謝。
王慶同
二○○七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