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 毛裏塔尼亞最後的奴隸之國(1 / 3)

■趙瑞印

撒哈拉沙漠裏的眼淚

對於愛好沙漠旅行的人而言,毛裏塔尼亞是一處幸福的秘境。毛裏塔尼亞素有“沙漠之國”之稱,這裏有著泛濫的陽光、原始的沙灘、神秘的古城等眾多引人入勝的盛景。

生活在這片西撒哈拉沙漠裏的人們卻流淌著痛苦的眼淚。

瑪卡·米恩特·安赫米德20歲的人生幾乎都是在流淚中度過。她直到自己5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父親,就在這一天父親把她從母親那裏拽走,淪為了奴隸。安赫米德的母親並不是父親的妻子,同樣是父親的奴隸。她們被視為父親和他的正室妻子的個人財產,想對她們做什麼就做什麼,既不違反法律,也不違背當地的習俗。在父親家,安赫米德住在一個窄小的棚屋裏,棚屋位於滿布沙丘的黃色沙漠中,酷熱日複一日地侵襲著這位年輕的女子。每天早晨太陽還未升起的時候,她就要起來幹活,到天完全黑下來的時候,她仍然需要幹活。

15年來,她從未休息過哪怕一天。即便她到了一定的年齡,按照伊斯蘭習俗需要戴頭巾時,她也不得不違反傳統赤裸著雙臂為父親幹粗重活兒。她曾經抱怨說:“他們一家人都住在一個舒服的大屋子裏,但卻隻有我一個人幹活。”對安赫米德來說,幹活還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在她十幾歲的時候,父親的一個兒子把她載到幾英裏外的沙漠中,強暴了她。在強暴之後,他又把她載到了更遠的地方去撿木柴,這樣當他回到家中的時候才會有柴火來燒水沏茶。

安赫米德的故事並不是毛裏塔尼亞唯一的悲慘故事。馬爾可艾爾·雅爾巴出生在毛裏塔尼亞北部的沙漠,她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奴隸。在她還非常小的年紀,就要開始為主人做各種各樣的活計,諸如照料羊群、打穀、擠奶、打掃、洗衣等等。和安赫米德一樣,她天不亮就得起床,忙到深夜方能睡覺。即便如此辛苦,但她卻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報酬。她甚至自嘲說:“我其實就是主人的一口牲口,我也的確每天都和牲口們在一起。”進入青春期後,她也不出意料地被主人在一群山羊麵前強暴了,並且接連生下了好幾個孩子。有一次,馬爾可艾爾放羊回家後,看到前一天還在門外爬來爬去的小女兒已躺在黃沙中,死去多時。她小心翼翼地向自己的主人詢問:“我可不可以為我的女兒舉行一個簡單的葬禮?”主人給出的答案是粗暴的嗬斥:“這是不可能的,你還趕緊回去幹活!”

2007年,馬爾可艾爾一度以為自己可以重獲自由。當時馬爾可艾爾所在的地區官員為了掩蓋奴隸製的存在,對馬爾可艾爾進行了一次假救援。她的主人給了她6隻羊和一些日常穿著的衣服,並且讓她把五個孩子都帶走了。她真的能獲得自由了嗎?

她隻是從一個火炕跳到了另一個火坑之中——很快她就被交給了一名軍隊前上校,重新成為別人的奴隸,隻不過換了一位新的主人,而不變的是她仍然要和自己的孩子們承受主人的暴打和摧殘。她的大女兒賽爾卡拉也沒有能夠逃脫年輕時的悲慘命運,在13歲的時候就要遭受主人的毆打,16歲的時候被新主人強暴並懷上孩子。主人知道塞爾卡拉懷孕的事情後,非常生氣,他不希望這個孩子生下來。

於是,在賽爾卡拉懷孕9個月的時候,主人把她拖上一輛卡車,讓卡車在路上飛速前行,挺著大肚子的賽爾卡拉在卡車拖鬥上滾來滾去,如同洗衣機內滾動的衣服。最終,主人得償所願,賽爾卡拉還未出世的孩子就這樣在母親的肚子裏被折磨而死。

安赫米德和馬爾可艾爾及其女兒們的故事,在毛裏塔尼亞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隻要出生於奴隸家庭,便決定了要終生為奴,世代傳襲下去。對於女性奴隸而言,更加悲慘。她們被視作主人發泄獸欲的對象,一遍又一遍地摧殘,並且她們還被當作生育的機器,好繁育出更多的奴隸。她們生下的孩子同樣是主人的私有財產,無論主人是不是這些孩子的父親。他們將會繼續父輩們悲慘的命運,為奴隸主勞作、放牧、在危險的路途上護送駝隊,或者被主人強暴生下下一代奴隸。

蓄奴的國度公元1000年以前毛裏塔尼亞是北非通向黑非洲的要道,15世紀初葡萄牙人入侵毛裏塔尼亞的時候,就開始在這個國家建立貿易據點,販賣奴隸。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裏,毛裏塔尼亞都處於奴隸製社會中,並且長期處於殖民地的狀態。

直到1960年11月28日,毛裏塔尼亞才最終宣布獨立。又經過了多年的戰爭混亂之後,毛裏塔尼亞才逐漸作為一個國家穩定下來。但是奴隸製度並沒有隨著國家的獨立而被廢除。在國際輿論壓力和廢奴組織的努力下,毛裏塔尼亞在1981年頒布法令廢止奴隸製度,毛裏塔尼亞政府也宣稱:那些自稱是奴隸的人實際上已經獲得了自由。但事實上是奴隸並沒有在這個國家消失,聯合國廢奴顧問卡馬拉曾這樣描述這件事情:“毛裏塔尼亞當然有很多奴隸,那裏的部落很喜歡蓄奴,雖然他們不會被用鐵鏈鎖起來,但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被主人視為私有財產。”甚至由於旱災的肆虐,使得不少毛裏塔尼亞的農民和遊牧牧民進入城市當中。但是在這個貧窮國家裏,並沒有那麼多工作機會提供給這些新的城市居民,於是很多人隻能選擇賣身為奴,其中還包括很多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能力來養活他們甚至自己,所以隻能把他們賣作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