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看到一則啼笑皆非的新聞:金秋10月的溧陽,疊翠流金的燕山公園。一名20歲的小夥一時興起,徒手攀岩,卻被困在40多米高的半山腰。他不急不慌,一隻手抓著樹枝,另一隻手拿出手機玩自拍。待遊客報警,消防人員火速趕到展開援救,這名“淡定哥”竟呼叫山頂的消防人員給他拍照“留念”先……

生死攸關,這小夥子腦瓜“短路”了嗎?事後,當被問起為啥懸在空中還要玩自拍時,“淡定哥”的回答依舊很淡定:為了把這一曆險發到微信上去。他腦門果真被山門“擠”了!

我不禁展開了聯想:“淡定哥”可能有一個心儀的女孩,可是他有情人家卻無意。為了展示自己“陽剛”、“帥氣”的一麵,他寧願冒著危險也要拍下自己如美猴王般“抖一抖威風山崩地也裂”的效果。

自戀,或者更褒義一點地說自我欣賞,是每個人本能的需求,又有誰不希望自己能吸引外界的眼球呢?動物界,公孔雀會向母孔雀展開絢麗的羽毛,企鵝會對著水中自己的倒影“孤芳自賞”。而對人類來說,這樣的自戀從古至今。青銅時代,人們發明了鏡子,“對鏡貼花黃”;攝影術被發明之前,達芬奇就給自己畫了自畫像;中國曆代帝王的畫像,全是一個樣子,日角龍顏、龍眉鳳目,連額頭太高,都叫頭角崢嶸。而如今,愛美的姑娘熟練運用自拍,手機斜上方舉高45度,拍出各種丹鳳眼瓜子臉的美姿,小小的鏡框讓自拍者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以至於,牛津出版社把Selfie(自拍)歸納為年度熱詞。各種美顏軟件及自拍神器的出現,更是為“自拍”錦上添花。於是,美的、不那麼美的,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秀出自拍照,引來點讚一片。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總是試圖展示美好,從他人的認可與好評中增強自信。尤其要能得到心儀異性的好評,那享受到的就是心花怒放了。但現在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事無巨細都通過自拍來展示心情,散扯生活也發張自拍的大臉照,自拍者按下快門瞬間的種種情緒不像在分享生活,而是在展示孤獨與不自信,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落寞。一個愛自拍的姑娘曾經在朋友圈裏發了一句感慨:“如果感情遇到自拍器,能在我手中能拍出各種美好,那太‘碉堡’了!”而姑娘的朋友圈裏,經常發的就是發泄小情緒的文字,當然,不會忘記配上一張或俏皮或無辜或淡定的自拍美照。

這讓我想到著名京劇劇目《百花亭》,從掩袖而飲到隨意而飲,梅蘭芳先生通過銜杯、臥魚、醉步、扇舞等高難度的動作將楊玉環醉酒後的心態變化刻畫得十分精致。貴妃醉酒是唐明皇一次移情別戀給她帶來的鬱悶,是孤芳自賞的宣泄,是唯我獨寵的專橫,也有愛恨交織的莫可名狀的心理矛盾。讓我大膽想一想,楊玉環的醉酒而舞就是古代的“自拍照”,如果她能穿越到如今的4G時代,一定會帶一部iPhone 6回去。那樣,當她再次醉酒時,除了舞扇,還能將失意拍下來,調出一個淒淒慘慘戚戚的色調,發微信給唐明皇了。

現實情況是:愛情本就不是可以由任意一方幻想與調控的。名叫“愛情”的小女孩想“自拍”得很文藝很夢幻,驀然回首,驚鴻一瞥,想一想就心潮澎湃。可現實卻沒有美圖秀秀,不能磨皮美白、祛斑祛痘,種種瑕疵明目張膽地暴露出來,沉醉在想象中的戀愛男女不能接受了,於是失落、不甘心、埋怨、逃避……當自拍成了感情的“視覺日記”,在“曝光效應”下,自拍者的種種情緒在一張臉上呈現,發散到朋友圈。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給出提醒:自拍分散了對身邊事物的注意力,讓人無法用心去體驗生活。而反射情感的自拍又何嚐不是如此?

當微信微博流行之際,“讚”字滿屏飛舞。位居中國腹地的合肥一地,全民笑了。祖祖輩輩稱讚美好的口頭禪:“好讚(第二聲,讀‘咱’音)!”一夜之間成了“中國好聲音”。麵對滿大街的自拍神器、自拍達人,我們是該說讚呢,還是不讚呢?

自拍不讚。與其從自拍的幾十張裏選出一兩張美化後自憐自艾,不如用這時間去坦誠麵對愛情與生活;不要太在意愛情是否長了“雀斑”、“黑眼圈”,聊開了心結,自然明白瑕不掩瑜。要知道,除了自拍,還有一樣更能讓你了解自我的物件——鏡子。它不懂美化也不會給你“抹黑”,不動聲色,雲淡風輕。

文/齊賢;責編/鄧琳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