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窩子忌多,重在合理3(1 / 1)

魚類是變溫動物,他們會隨著季節的轉換而改變其洄遊規律和攝食規律。因此,我們在垂釣時,務必不能死搬教條,而忽視了氣候、時間、水體等諸多客觀因素,否則,不是當了空軍,就是魚獲寥寥。

就說“春釣灘、夏釣潭、秋釣蔭、冬釣陽”這句廣大釣友耳熟能詳的漁諺吧。說到底,其實這隻是垂釣經典中的一個基本原則而已。

比如“春釣灘”,它是指在風和日麗的上午、中午和下午,淺灘上的水溫較高,此時垂釣,窩子打在淺處為宜。但在清晨和傍晚時分,由於尚未日出或太陽已經下山,這時的氣溫和水溫都很低,魚兒多蟄伏於深坑凹塘裏。我們如果死搬硬套,還在水很淺的地方投餌拋鉤的話,所獲也就可想而知了。

“夏釣潭”,潭,即深水。它是指在盛夏的中午時分,太陽如同火球,水麵仿佛浴池,人們躲進空調房,魚兒遊入深水塘。此時此刻,唯有將鉤餌拋到深水之中,方可有所收獲。而早晨或傍晚,則較為涼爽,魚會遊到淺水地帶來,特別是會到有水草遮蔽或是餌料豐富的地方活動覓食。所以,我們在這兩個時間段出釣,就無須非去找深潭不可了。

“秋釣蔭”,蔭,陰涼之處。河岸上的樹木、高稈農作物(如玉米、高粱等),以及有水草的陰涼水域,一是水溫適宜魚類的生存活動,二是食物較為豐富,不少人都喜歡把窩子打在這些陰涼之處。但是,進入深秋時節以後,隨著氣溫的逐漸下降,除了鯽、鯿及鯉魚等仍比較活躍外,不少魚類的食欲已明顯減退,至於鰱鱅和草魚等更是難覓其蹤。

“冬釣陽”,陽,乃向陽的水域。有句漁諺說“數三九,魚封口。”意思是到了數九寒冬滴水成冰的季節,魚兒進入了冬眠狀態,幾乎不再進食。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例如,十多年前(2009年12月21日),我曾在一位友人承包的史家坳子這條河裏,將二寸多厚的冰麵敲開篩子大的一個洞口(撈去冰碴),連續釣起11條清一色的鯿魚。筆者感到蹊蹺的是,既未釣上一條鯽魚,也沒見著鯉魚影子,似乎這裏就住著個“鯿魚部落”。當時用的誘餌也就是丁香豆蔻泡的藥酒,拌和碎大米後,再摻入新鮮的菜籽餅而已。釣餌則是將僅花了幾角錢買的幾顆維生素B12藥片,碾碎後揉進麵團裏,同時滴了幾滴芝麻油簡單製做的麵餌,取綠豆大的麵餌掛於鉤上即可。真的,頂多十分八分鍾便是一條,全是鯿魚,有時釣餌剛一觸底漂上就有了反應。之所以能有如此意料不到的魚獲,大概是以下幾個因素:那天晴到少雲,偏南風2~3級,氣溫1℃~7℃,天氣條件良好。釣位背後的堤岸高兩米多,俗稱朝陽坎子。投餌的地方深1.5米左右(看塘村民告知,此處是個深塘),加之沒拉過大網,也未張過絲網(養魚的人實話實說)。因此,隻要所釣的對象魚還有攝食要求,隻要窩子打得合理,鯽魚、鯿魚等照樣會上鉤。

行文至此,絮絮叨叨,權作聊天。簡而言之:窩子忌多,重在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