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毛姆
毛姆是個太有趣的人。
如果為他畫像,幾個元素必不可少:矮小而略微發福的身材、西裝革履打扮入時,過深的法令紋拉得嘴角下垂,眼睛疲憊但眼神犀利,以及,手邊放著的幾本書。他成熟於一個天才的時代。在同時代幾乎每位一流作家都獨有建樹的背景下,這位“傑出的二流作家”隻暗暗打量世界,淡淡寫下幾筆。“傑出的二流作家”(well up in the second class)不是別人對毛姆的批評,甚至也不是他本人的自謙,而是在他本人在自己的散文集中非常客觀的自我評價。美國作家傑弗裏·邁耶斯在其為毛姆撰寫的傳記中講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954年,查爾斯·戈倫請毛姆為新書作序,毛姆則提出條件,要和他賽一局橋牌。最後,贏了25塊錢的毛姆得意洋洋地下結論:我這個人嘛,打橋牌的水平和寫作水平都一樣,都是二流選手裏最厲害的那種![Meyers, Jeffery.Somerset Maugham: A Life.Alfred A. Knopf, New York. 2004. p. 296.]在散文集《作家筆記》裏,毛姆也有對自己冷靜的剖析:我絕算不得天賦異稟,但勝在個性鮮明,好歹彌補了其他方麵的不足。大多數人什麼都看不見,我起碼能把眼前的東西看個清楚。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磚牆,可我還遠沒有那麼犀利。[Maugham, W. Somerset. A Writer's Notebook. Vintage. London. 2001. p. 134.]
將作家分為三六九等是評論家的任務,作為讀者而言,毫無疑問,毛姆的故事很好看。這是為何?因為“好”的作家實在太多,但很少有人像毛姆一樣“壞”。當給一個尖酸刻薄、虛榮浮誇的人配上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支流暢的筆時,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恐怖武器便誕生了。很多陰險的小心思甚至連讀者自己都不願承認,卻會在閱讀毛姆作品時,從字裏行間偶然讀到,心裏一驚。世人有多少病毒瘡口都因恐懼被遮掩,而毛姆偏偏要執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給你看。冷酷與刻薄,來自於他切身體會過的悲涼。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能將毛姆的生活經曆記錄下來,那將會比他撰寫的任何作品都更加出色。
毛姆出生於1874年,父親是一位律師,母親曾以相貌出眾而聞名一方。他八歲喪母,十歲喪父,後被送到英國的叔叔家撫養。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的性格閉塞害羞,由於矮小的身材和口吃的毛病,在進入學校後也常受到同學的欺淩。1892年初,毛姆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同年返回英國,在會計事務所擔任實習生,後又進入聖托馬斯醫院學醫。五年的醫學生生涯讓他遍嚐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苦樂。曲折的生活經曆為他後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說來略帶諷刺,但海明威也曾認同偉大的作家大多需要一個不幸的童年。毛姆八歲那年,母親又懷有身孕,誰料生下的小兒子第二天就夭折了。而六天之後,母親也撒手人世。這似乎是毛姆童年時期最深切的痛,在他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莉莎》(1897)、第一部戲劇《體麵的人》(1903)等作品中都有所提及。此外,出身資產階級的毛姆在成長曆程中被周遭環境烙下了清晰的資產階級印記。他恃才自傲,思想清醒而現實,善於把最令人難以麵對的陰暗一麵剖白於字間。與大多數作家對貧窮的態度迥然不同,毛姆認為苦難和貧困百害而無一利,隻能使人墮落而不能促人高尚。他在《作家筆記》(1949)中曾將愛情比作讓世界轉動的齒輪,金錢則是那軸上的潤滑油。最後,說到毛姆就不得不談到他其貌不揚的外形和口吃的毛病。這兩點生理上的不足大大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後期的文學創作視角。對身體的自卑讓他養成了一個古怪的習慣,即喜歡將自己想象成其他身體健全、優秀傑出的人。這個習慣在《人性的枷鎖》裏便有相當詳細的描述。《毛姆傳》(1980)的作者特德·摩根曾經去毛姆的學校參觀調查,發現與毛姆同期入學的學生裏有一個叫“阿申登”的學生,在校期間表現非常優異。“阿申登”正是在《月亮和六便士》(1919)、《阿申登》(1928)、《啼笑皆非》(1930)三部作品中毛姆以第一人稱敘述時所使用的名字。
關於成長小說與《人性的枷鎖》
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又譯教育小說、啟蒙小說)起源於德國十八世紀後半期的狂飆突進運動。1819年,哲學家卡爾·摩根斯坦在其課堂上將這種小說類型命名為“成長小說”,後經威廉·狄爾泰認同,最終在十八世紀初期得到廣泛使用。成長小說,顧名思義,即講述了書中主人公的成長曆程,在社會曆練中增加閱曆,或通過某些重大事件收獲人生的感悟。這類小說的結尾通常是主人公經曆重重曲折,贏得成功或走向釋然。歌德的《威廉·曼斯特的漫遊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成長小說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