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回 踏上歸途(1 / 2)

翌日一早,楊思明正要告辭,卻被三爺以及家人苦苦挽留,幾次人已經到了村口,又被拉了回來。盛情難卻,何況楊思明素以大山為家,離開此地,隻有一處可去。

許小亮、何萍、四胖兒又在山村玩的樂不思蜀。幾個人一商量,決定在這裏在住上幾個時日,過完初九帶著他們去閭山,然後一起入住暖陽穀。

就這樣,四個人又住了三天。

初九這天,全家人吃完早飯,楊思明早早就備好了馬匹,盡管村民和小夥伴們誠意挽留,楊思明還是執意要走。

三爺與村民們依依不舍,一直相送到村口,說了半天叮囑的話,這才上馬告別。

望著他的身影越來越小,逐漸消失在崇山峻嶺、蒙蒙塵煙之後,三爺等許多家人,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悵惘、孤單。

驀地想到:不知此次相別,會不會如同從前一樣,要經曆萬千磨折才能相逢?

想到此處,顫聲說道:“這兩個孩子噶性,一走又不定多少年!”

一念及此,心中顫悸,淚水竟無由地迷蒙了眼睛。三爺呆呆地站著,喉嚨窒堵,視線突然模糊了,溫熱的淚水倏然滑過臉頰。

一上路,四個人便賽起馬來。萬裏晴空,陽光媚好。四個人策馬疾行,兩旁樹影倒掠如飛,驚鳥四起。你追我趕,歡聲如沸,回音響徹群山。

狂奔了一個多時辰,距離宜州城不到二裏路,楊思明勒住了坐騎,瞧了瞧其它三匹坐騎,已是旱流如雨,順著四腿向下流淌,指著前麵的樹林道:“咱們到前麵的樹林裏歇歇腳,中午出城。”

許小亮道:“跑了大半天啦,已經是人困馬乏。找個客棧喂喂馬,吃點飯,在美美的小憩一會兒該多好啊!跑樹林裏貓著幹啥?”

楊思明道:“別忘了我們的身上還背著重案,還是小心行得萬年船。中午進城出城,到城外找個路邊小店在打尖休息。”

許小亮雖然心裏不悅,但一想起弟弟做事謹慎,常常料事如神,也就無話可說,把手一擺,氣呼呼地道:“都聽你這個小鬼頭的。”

四個人在樹林裏歇息了半個時辰,此時已是中午,果然城門口有官兵盤詰行人,不過時逢中午,守城的士兵很少,盤查的不是很嚴,隻是稍稍詢問了一下就放他們進城了。

四個人進了西城門,沿著大街又出了北城門,策馬揚鞭向東北方向奔去。

一路上盡是崇山峻嶺,連個茅屋小店都沒碰到,一路上,何萍、許小亮絮絮叨叨,責怪道:“和你出趟門可真憋氣,小膽兒子比針眼兒還小,害得我們連飯都吃不上。”

楊思明也不理睬他們,聽膩味了,回敬一句:“不是一路人,難進一家人門。你倆這絮絮叨叨的勁兒,還真挺般配的。”

四胖兒口吃嚴重,向來很少說話,見楊思明說出這話,豎起了拇指,結結巴巴地道:“小……小鬼頭,說……說得對,他……他們倆,還……還真挺般配……”

“般配個屁!”何萍揮起馬鞭抽打四胖兒一下。

四胖兒怒極,大聲喝道:“純粹是……是小人!你……你恩將仇報……我這……這是在……”

他素無喜怒,宛如石頭,但此刻被打,不知何以,竟突然怒不可遏。原本緘默木訥,不善言辭,激動之下更是張口結舌,期期艾艾。

楊思明借機偏向四胖兒說話,這樣一來,四個人分成兩派,相互頂嘴,各不相讓。

走了十多裏,見路邊有幾個老太太在賣杏子,幾個人又饑又渴,一下子買了一大筐,吃了一陣子,這才上馬繼續趕路。

黃昏時分,夕陽斜照,山穀東側山坡金光燦爛,無數黃米草隨風起伏招搖。這山穀中一片荒涼,除了這種長三尺餘的黃色高草,再也沒有其他植物。放眼望去,金光搖曳,起伏如浪,倒真像是在葦草的海洋中行進。

四人四騎在穀中小路上悠然前行。路旁突然出現了兩個少女,俊秀清麗,宛如一對璧玉,楊思明一眼認出,此人正是李娟和白家嶺的一個丫鬟。驚喜交集,大聲叫道:“娟子、萍萍,你怎麼會在這裏?”

李娟滿臉尷尬,低著頭,不住地擺弄著手中的韁繩。另外一個少女叫萍萍,是白小珍的貼身丫鬟,與楊思明也頗為熟悉。

四個人翻身下馬,萍萍也跑了過來,叫道:“楊公子,可找到你啦!”

楊思明再次問道:“你們怎麼會在這裏?”

萍萍道:“你就別問了,前麵有一家客棧,那裏有一個人在等你。”

“是玲兒啊?”楊思明急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