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家姑娘鞠躬問好,楊老寶連聲答道:“好好好,我家就住在前街第二家。姑娘如果不嫌寒舍汙穢,請到寒舍一坐。”
香玲聽得他說話文氣彬彬,心想:“這人定是讀書耕田的清貧世家,不由得起了幾分愛意。”
因此也很客氣地回答道:“不了,今天還有事情要做,哪天有時間一定前去拜訪。二叔你先忙吧,我和娘親還要四處走走,有時間請來我家做客。”聲如鶯簧,說不出的好聽。
楊寶書道:“好好好,一定,一定,那你們先忙去吧。”
楊老太太帶著香玲穿過一片菜地,便到了自家的園田。地裏長著綠油油的玉米,已經沒過了膝蓋。
楊老太太站在地頭,指著一大片玉米道:“這一大片玉米地,就是老徐家和咱家的地,你看看這個地方怎麼樣?”
香玲四下看了看,見這裏地勢平坦而又開闊,東南兩麵被河水環繞,北麵是菜地,西麵是村莊。
河對岸,綠樹成行,大片的農田一望無際,景色清幽,青山綠水近在眼前,宛如世外桃源。
香玲極為滿意,當即決定,就在這裏蓋一座庭院。
娘倆按原路返回,剛到村口,迎麵跑過來七八個十多歲的小姑娘,起初頗為矜持,與香玲相遇時恭敬有禮,但畢竟是十幾歲的少女,時間一長,便露出原形。
香玲又素來外向開朗,極易與人交朋友,而卻對山裏人不知怎地,心中很有好感。說說笑笑的很是開心,一會兒的工夫,便成了熟稔的朋友。
人越聚越多,周圍幾戶村民幾乎完全到場,香玲隻能和眾人親切的交談,一時抽不出身來。過了好久,這時楊德山走了過來,對老伴道:“叫香玲趕快回家,有事和她商量。”
香玲這才脫開身子,與眾人擺手告別。
回到家中,楊德山一屁股坐在炕沿上。
楊老太太問道:“老頭子,事情辦得怎麼樣啦?”
楊德山忿忿地道:“難怪人家有錢,把錢看得比他親爹都親!”
香玲問道:“怎麼了伯父,事情辦得不順利啊?”
楊德山回道:“賣是賣,一個破溝叉子,幾百年都荒廢著,可一談到買,竟然來個獅子大開口,要三百兩銀子!後來通過中間人討價還價,給足村長和六叔的麵子,最後減到二百一十兩銀。”
楊老太太驚得“媽呀”的一聲,說道:“這高財主真夠狠的了,好地才四五兩銀子一畝,那破溝叉子頂多說能開出十多畝荒地來,還未必答糧不打糧,咱不買了,叫他留著下崽兒吧!”
香玲問道:“伯父,你所說的溝叉子麵積有多大?”
楊德山回道:“麵積是不小,足有五六裏地長,四裏多地寬,山下還有一個大荒甸子,地方再大,有什麼用?除非上栽樹,要不啥也幹不了。”
香玲笑道:“伯父不必生氣,我告訴您,咱買便宜了。今天你就去寫契約,這道溝咱買定了!”
老夫婦倆都很吃驚,過了半晌,楊德山才說道:“香玲啊,你不是莊稼人,你不懂這莊稼把式,這地肥沃才打糧,那沙溜子地、山坡子地,雨水調和還行,稍須幹旱一點,就顆粒無收。你可要想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