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市場化的意義
文化心旅
作者:鍾立生
[摘要]二十一世紀,新一輪世界範圍的科技浪潮正在孕育,國內高校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包括作品、技術、發明、專利、設計方案等創新成果)需要通過市場化為社會提供知識產品和技術服務,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這不僅有利於民族玩具品牌的建設,而且也有利於玩具行業的轉型升級,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本文從釋放高校的知識潛能和提升高校的人才質量兩個視角出發,論述了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市場化對藝術創造向生產力轉化,對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技能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市場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產國,全球有近80%的玩具是在我國境內加工製造的,但這些玩具並非本土自主開發品牌,而是以來料、來樣、來單加工的形式進入國際市場。玩具行業這種長期“為他人做嫁衣”的窘境和缺乏自主品牌的困局,不僅使國人在世界上感到尷尬,也與中國正當崛起的大國形象格格不入。雖然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共同努力,但作為輸送玩具設計高級人才的高校及其該專業師生也應是責無旁貸的主力之一。那麼如何著手?筆者認為,盡管需做的事情很多,但對高校而言,當務之急是推動教學成果(指高校玩具設計專業師生在科研項目或教學實踐中開發取得的有價值的作品、技術、發明、專利、設計方案等各類玩具創新成果。下同)向市場轉化,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與資源效益,協助玩具行業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玩具設計專業不僅肩負著上述使命,就其教學成果的市場化,所潛藏的意義也是多方麵的。從宏觀上講,它有利於我國培育民族玩具品牌,促進玩具行業的轉型升級;具體地講,它對高校發揮技術優勢,推動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等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從釋放高校的知識潛能和提升高校的人才質量兩個視角出發,試探討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市場化的意義。
一、有利於藝術創造向生產力轉化
馬克思“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與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和論述,極大地啟發了人們以發展的眼光對生產力內涵、外延進行了新的思考和理解。這使得在當代“藝術生產力”概念已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並有不少學者撰寫學術論文加以肯定,如:陳炎的“美學與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1],陳學璞的“藝術生產力論”[2]等等;大批藝術家、設計師的實踐及其作品也給出了答案,而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也同樣驗證了藝術的生產力價值。
根據百度百科對藝術設計特點的界定:“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麵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拋開其“審美標準”暫不討論,按照“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美學與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這一邏輯,具有藝術屬性和科技形態的工業設計(含玩具設計),其生產力特征是顯而易見的。
高校的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它不僅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同時也是教育的結果。從生產力的角度看,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包含著藝術的生產力價值和教育的生產力價值的雙重性,隻不過要實現這雙重價值,需要通過市場將其進行轉化。雖然,教育不是一種獨立的生產力,但研究認為,現代教育不單具有消費性的一麵,還具有生產性的一麵——它將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由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的這種轉化作用是由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的。而作為教學成果的載體的玩具設計,其技術(含發明、專利),其作品(含產品)都是現實的生產力。隻要是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的,隻要是具有市場前景的,特別是那些旨在“體現時代發展脈博,引領群眾科學生活”的高端智能化玩具,高校都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進行大批量生產,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力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玩具設計教學成果市場化不是主觀臆想,而是客觀使然。作為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給合的專業,創造滿足人們“實用”需求的產品是其根本目標,隻有在這個基礎上它的功能和價值才能彰顯出來。今天,玩具設計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感情緒息息相關,特別是智能玩具,設計者可以通過設計充分體現科學藝術化、藝術科學化的時代發展理念,並通過藝術與技術結合、美學與科學滲透的手段,肩負起陶情娛性、開發智力和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使命,玩具的設計隻有透過市場的轉化才能惠及人民群眾,完成玩具設計的使命。此外,擁有玩具設計專業,具備人才和設計優勢的高校隻有借助市場化才能實現推動藝術創造向生產力轉化的使命,從而為社會的進步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可見,玩具設計教學成果的市場化具有雙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