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波 文
做父母也是一種永遠的學習!
《巴特小飛2》看完了,我們看到了巴特大樹的進步:他開始陪伴巴特小飛下國際象棋了。那是多麼美好、多麼難得的三人世界共度的家庭時光啊!總是在家庭中缺席的巴特大樹能抽出時間和巴特小飛下棋,相信帶給巴特小飛的不僅僅是下棋的愉悅,更多的還是能和爸爸在一起帶來的內心滿足!
孩子最需要爸爸付出的不是金錢,不是禮物,不是好吃的,而是時間,是爸爸實實在在的陪伴!
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兒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往”。親子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存在,能注入母親不具備的特殊元素:“他為孩子提供一言九鼎、有擔當的精神氣質;他比母親更會扮演社會角色,為孩子引入大度的性格熏陶、成功交流的技巧;他還是與孩子手牽手的大孩子,母親更喜歡抱著孩子成長,而父親則牽著孩子成長,教孩子探索、凝視前方。”
根據中國兒童教育研究協會研究員張國玉的總結,父親帶孩子的好處有:
1.父親是孩子最重要的遊戲夥伴,也是兒童積極情感的滿足者。父親會更多地與孩子玩興奮、刺激、變化多樣的遊戲,而不像母親那樣與孩子做一些傳統、安靜、缺少變化的遊戲。所以,孩子更喜歡與父親玩。研究表明,可以自由選擇遊戲對象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把父親作為第一遊戲夥伴來選擇。
2.父愛有助於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一般來說,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合作、熱情、外向、開朗、大方、寬厚等個性特征。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中,一方麵潛移默化地感受著父愛,模仿、學習父親的言談舉止;另一方麵,父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個性特征,尤其是對男孩要求更為嚴格。
3.正常的父愛能促進兒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別角色。男孩能模仿、學習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從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認同。如果男孩缺乏“父愛”或與父親交往過少,容易導致“女性化”傾向。對女孩來說,通過對父母性格特征的識別,會更加強化自己的性別意識,掌握性別角色標準。國外一些研究發現,那些隨單親母親長大的女孩,成年後往往拒絕做母親或妻子,在取得滿意的兩性關係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4.父愛更易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觀察和研究證明,母愛與父愛對兒童的智力影響是有差異的。孩子從母親那裏可以更多地接受語言、日常生活知識、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藝術性等方麵的知識,而父親會給予孩子更豐富、更廣闊的知識。父親通過與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種形式的活動、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促進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發展。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凡與父親在一起交往機會多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由此可見,“親情關係向母性群體傾斜”是一種不利於兒童健康發展的現象,應引起我們家長的警惕。父親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給孩子一些父愛。
但巴特大樹也會經常和巴特小飛發生衝突,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巴特大樹:巴特大樹將自己可能在工作生活中沒有釋放的情緒發泄到了巴特小飛身上。“無理取鬧”的是爸爸巴特大樹,而不是孩子巴特小飛。巴特大樹貌似是在樹立權威,其實他用的這種方式恰恰毀了自己的權威形象。
中國家長容易混淆“權威型”和“專製型”家長,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德(d.baumrind)曾經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做出了劃分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和反應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督促其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接受和愛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製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四種:
1.“權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應”型。此類父母在對孩子的要求方麵有適當的“高”和“嚴”。他們有明確合理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做出適當的限製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同時,他們並不缺乏父母應該有的溫情,能主動關愛孩子,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述說,而且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簡言之,這類父母施行“理性、嚴格、民主、關愛和耐心”的教育方法。在這樣的教導之下,孩子會慢慢養成自信、獨立、合作、積極樂觀、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質。
2.“專製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在孩子眼裏就像曆史書上的“暴君”,會對孩子實施“暴政”。他們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意識到要求過高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熱情和關愛,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在這種“暴政”下,孩子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依賴等不良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