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龍口.酒神(連載之二十)(1 / 3)

(接上期)

不明就裏的王大衛跟著孫林寶來到了技術室。走進技術室,門右側的一間是丁靜蕾等技術人員的辦公室,正麵對著的一間是試驗室,左側的是曲房。

曲房很大,內設幾排曲架,曲塊子像一塊一塊的金磚銀磚一樣,整整齊齊地擺在架子上、碼在地上,中間隻有一條小窄道。

雖然曲房很大,但是屋內卻黑乎乎、熱乎乎的,因為曲塊製成後,需要一定的溫度來發酵,發酵期間不能透進涼風來。特別這陰曆四月份,外邊的空氣很涼,曲房內還在用熱氣保溫。如果進了涼風發酵中的曲塊將會“受風”,對酒的質量產量影響極大,所以,這兒是老龍口的重地,是閑人免進的。

老龍口酒之所以好,主要是因為水好曲好。水是酒的血,曲是酒的骨,糧是酒的肉。三百四十多年前孟子敬所打的這眼井,因其位於當時清朝留都盛京龍城之東口,故稱為老龍口。這眼井,地占其靈,周邊有遼河、渾河相環繞,水質清澈甘洌,十分適合釀酒,所釀白酒素有大清貢酒之稱。當時流傳著“飛觴曾鼓八旗勇,龍口之酒壯魂風”之說。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帝十二次東巡盛京,飲用的全是老龍口酒。

有了好水,大曲則是好酒的主要筋骨。酒的香型都來自大曲的投料、製作和發酵釀造工藝,不同曲塊便能產生不同的酒型。在中國上千年的白酒釀造史中,至今有十種香型飲後令人回味無窮。老龍口酒三百年不變的濃香型,讓人喝後覺得醇厚香甜,回味悠長;聞名全國的茅台酒醬香型,讓人飲後香氣入腸;唐代詩人杜甫筆下杏花村酒的清香型,飲後如陣陣清風體內流瀉;山東景芝白幹酒的芝麻香型,喝後香氣細膩長久;江西的四特酒香型,曾經博得周恩來的讚許。除此之外,還有米香型、藥香型、鳳香型、豉香型和兼香型,都各有特色,飲後的確醉人心脾,爽心悅神。

老龍口白酒至今延用著有三百多年傳統的釀造工藝,從來不加麩曲、糖化酶和任何添加劑,而且始終采取端午踩曲,以三百多年的酒窖發酵。

說起踩曲,還有很多說道的。

“哎嗨喲呀,把腰哈呀,一二三呀……”在異口同聲的吆喝聲中,動作重複著,而且連喊帶做動作的人,個個都光著腳板,裸著上身,長長的辮子盤在頭上。聲音都是清一色的孩童發出的。

這就是老龍口在端午節踩曲的場麵。

起初,老龍口有間陳舊的製曲房,是通長的一條子,隔壁便是和曲房,牆體上有二尺見方的牆洞,和曲工每人前麵有一口鐵鍋,斜放在跟前。工人將摻拌好的曲料加溫水拌和成麵團狀,每塊大約重四至五斤,反複揉和,使之軟中帶硬,和好後,隨著一聲吆喝聲,曲塊通過牆洞,不偏不倚地翻入踩曲孩童的曲模之中,一點兒不多也一點兒不少。然後,十七八個站成排的孩童,便在師傅的“一二一,一二一”的喊號聲中,雙手握拳,舉得與肩同齊,身子東倒西歪的像喝醉了酒一樣,白色的小腳丫用後跟同時發出吧唧吧唧有節奏的踏曲聲。不一會兒,曲模之中的白色曲水被踏得溢了出來,流得到處都是,這個過程叫做提漿。

曲漿被提完之後,曲塊在模中變得十分硬實。然後,大師傅一聲令“哎嗨喲呀,把腰哈呀,一二三呀”,此時孩童們整齊劃一地動作,將曲模子翻個個兒,提出曲模放好,等待著和曲工們再次投進和好的曲料。此時搬曲工立即上前,搬起踏好的曲塊,整整齊齊地碼入曲房內進行發酵。

曲房是一趟正房,當曲塊碼滿整個曲房後,中間隻剩下一條小小的窄道,便於觀察曲塊的發酵情況。曲塊的發酵好壞,主要取決於曲房內溫度高低。為了保證曲塊發酵到最佳時機,作坊主總是在院內戳上根竿,掛上一麵三角小旗,每兩時辰左右觀察一會兒風向,根據風向,決定是開兩個時辰的南窗還是北窗,還是南北窗戶全關全開。在勁風時,絕對不能讓風肆虐於整個曲房內,隻有防護得當,才能發酵出好的曲塊。真正的好曲塊,掰開之後,中間呈現棕紅色,聞起來香氣撲鼻。

丁靜蕾技術室的黨員們正在辦公室裏學習,透過玻璃看到王大衛和孫林寶來了,都主動地站了起來。

“書記、廠長。”

“學習呢?”

“學習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呢。”丁靜蕾說,“下一步就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了。”

“好。”王大衛說,“學習可不能耽誤生產、工作,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