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為什麼義無反顧地創辦彙佳?”
從1993年彙佳落成到如今,這是纏繞我最多的問題。此時,不解仍未停止。
20年前,中國的私立教育可以說是從一片荒原上起步的,它麵臨的是重重障礙,除了煩瑣的審批手續、資金投入、師資引進等問題,最困擾我們的是停留在人們腦海中的思維——民辦教育是“旁門左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私人辦學,能教出什麼樣的好孩子?
我和我的彙佳之舟,也曾因為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維,險些傾覆。
但在彙佳學校成立 20年之際,回過頭去看看湮滅在曆史塵煙中的種種,我還是要感謝所有的路程。
在一路和 “沉屙 ”作鬥爭的過程中,這 20年星辰風霜見證的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崛起。
它見證的是一群人的夢想,見證的是我和父輩兩代人的夢想,一次悄然興起卻終將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深刻一筆的變革,以及我和父輩這兩代人,對腳下這片土地,深切的告白。
2.對教育,我的確是半路出家。但一旦投身其中,卻樂此不疲
1989年,我在中關村創建了彙佳公司,從事電腦、軟件等產品的開發和 銷售,積攢下不少資金。然而,富裕的過程中,一向樂嗬嗬的我卻遭遇了一次剜骨般的疼痛,這讓我意識到,這個國家,以及身處其中的人們,光富裕還不夠。
由於“羨慕”我事業的發展,多年信任不疑的下屬背叛了我。他一邊不動聲色地另起爐灶,一邊暗自搶走我的大量客戶。等我如夢初醒的時候,已經悔之晚矣。我和夫人,馬不停蹄地連夜出擊,才沒被市場淘汰。
市場競爭的法則是殘酷的,但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底線在哪裏?誠信和真摯難道不重要?難道人,可以在瞬間麵目全非?
這些困惑,是我決心投身教育事業的初動力。與其指責功利化的社會,不如思考:是什麼築起了社會的底線與堤壩?奠定真、善、美所有德行的基礎,在於教育。“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沒有靈魂的人類,無異於在鬆軟的黏土上建造巴別塔。
然而,當我決心踏入教育這個陌生 “門檻 ”的時候,我又想起一個新問題:王誌澤,你想給中國的孩子們帶來什麼?你要做的事情,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千百年以來,從孔夫子到蔡元培、張伯苓到當代教育家,多少人在做,你憑什麼自信你會不一樣?
九年製義務教育早已普及,公辦教育林立,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所簡簡單單接納他們的校園,一個教ABC、解析幾何的地方。
那是什麼?
我尋找著答案。
這個答案,在我參觀英國伊頓公學後,有所 “開竅 ”:伊頓公學是舉世聞名的學府,這裏曾造就過 20位英國首相,詩人雪萊、經濟學家凱恩斯也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伊頓每年250名左右的畢業生中,70餘名進入牛津、劍橋這樣的世界知名大學。
然而,最觸動我的,不是燦若星辰般的名字,而是伊頓公學近600年的辦學長河中為國捐軀的學生名單,他們的名字被鐫刻於一麵大牆上,他們是在哪一次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都一一在列。一個對祖國對人民負有責任的人才是真正的貴族和英雄。
這是母校對為國捐軀畢業生最深切的哀悼與懷念,也是母校最為榮耀的光輝。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想建築的是“魔法院”。
一所學校,首先要為孩子帶去的,是愛的情懷。這種愛,不是空泛的口號,是一磚一瓦、一筆一畫、一幅圖、一張小紙條、一個小細節的滲透。愛祖國,愛自然,愛家人,愛護師長同學,愛你所閱讀的課本,愛你快快樂樂的童年,少年時光,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人。
這是真正的心靈貴族。而我們未來的孩子,正應該是這樣心靈富有的人。這是我後來以“做一個偉大的中國人”為彙佳校訓的原因。2005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不久,我們組織彙佳師生為海嘯受災地區捐款4萬多元。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在5月19日的全國哀悼日上,彙佳隆重地舉行了以 “眾誌成城,抗震救災 ”為主題的賑災捐款儀式。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學校的教師都積極獻愛心,送祝福,累計捐款達114萬元。
2009年,我們的愛心社同學,冒著嚴寒,不辭辛勞,千裏迢迢去遵義舉行了 “愛心助學 ”儀式,將他們依靠賣礦泉水瓶、賣舊電池、拍賣、義賣等籌集的12000元現金分別捐助給遵義縣的“留守兒童”。
2010年,我們組織師生,為青海玉樹的孩子們捐建了50家彙佳愛心希望圖書室。
……
這點點滴滴滲透的結果還有,盡管我們的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世界前100強大學,但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卻選擇了回來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