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未來經濟增長麵臨的挑戰(2 / 3)

長期維持穩定增長還需艱難調結構

如果說在短期內保增長雖然有困難,但是還有可能實現,但現在的問題是要長期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特別是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必須克服一係列的頑疾,要進行很多艱難的經濟結構調整。

首先,從1978年開始,隨著投資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卻持續下降。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隨著力度空前的刺激政策的推出,投資比重上升和消費比重下降的局麵變得更加明顯,以至於到2009年兩者幾乎相等。這意味著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資、創造更大的產能,而不是通過最終消費來實現的,因此這種靠投資支撐的經濟增長模式能夠維持多久,還具有多大的發展空間都是值得懷疑的。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盡管在工業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也出現過投資比重上升的情況,但是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從二戰以後的數據看,美、日、歐國內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80%的水平上,而投資大體維持在20%以下,而且基本保持穩定,與中國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另外,在銀行融資為主的金融體製下,支持這些回收期很長的巨額投資背後的大量銀行貸款可能給整個金融體係帶來巨大的不穩定性。

其次,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外需基礎上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大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經僅次於德國,在國內消費不足的情況下,伴隨投資形成的巨額產能必然向海外尋找市場,對外開放使得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在不斷上升,到2007年已經接近70%。相比之下,號稱貿易立國的日本,其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大體僅為20—30%,比美國略高,再依靠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已經變得非常有限。一旦國際經濟環境出現動蕩,特別是在當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盛行的情況下,我國出口的增長已經受到明顯的抑製,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也必然受到影響。而就全球範圍內的大型經濟體而言,隻有德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比中國略高,然而中德在出口產品結構、技術含量,以及價格彈性方麵的差距是明顯的。因此,當同樣麵臨金融危機衝擊的時候,德國的出口盡管也受到影響,但是下降程度明顯比中國要小,從而凸顯出中國對外貿易的脆弱性。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的總出口與美國的貨物進口高度相關。而在危機以後,中歐貿易的聯動性也表現得非常明顯。另外,中國的貿易條件在過去20年中持續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中國以進口資源和出口製成品的增長模式也存在可持續性的疑問。在未來世界經濟持續不振的情況下,中國所麵臨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總之,經濟結構的失衡威脅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而對出口的高度依賴則增加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不確定性。在金融危機以後,這兩個問題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加劇了中國所麵臨的長期挑戰。

關注經濟增長中的幾個問題

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我們還有必要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盡管在過去30多年中,我們始終重視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毫無疑問,依靠科技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還遠沒有發揮出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往改革本身所帶來的紅利已經開始下降,中國已經進入到了迫切需要轉變生產方式,依靠勞動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關鍵階段。顯然,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未來幾年中,依靠科技能否實現年均7.2%的增長依然是一個具有很大挑戰的任務,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