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二三事

書評與書摘

現在的年輕人對“舊社會”一詞估計不太熟。我小時候,提到舊社會,前麵總會加一個形容詞一萬惡的,連起來就是“萬惡的舊社會”。舊社會到底有多惡呢?以前從各種途徑了解到的,多是貪汙腐敗,民不聊生,等等。但這本《你不知道的舊社會》的作者卻在序言裏寫道:我們這些過來人應該告訴年輕人,在我們的印象裏,舊社會有惡也有善,舊社會有冷也有暖。我們更應該告訴年輕人,舊社會有許多罪惡,而這些罪惡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新社會不能好好治理,這些罪惡也可能重新出現。

聽了很多年“萬惡的舊社會”口號,看到這個說法,有些意外,卻也感覺還算公允。所以這本講舊社會的書,並非苦大仇深的控訴,它在人物、事物、行當、規矩、梨園這五大類下,講出了許多以前我們不大了解的故事。

金盆洗手

“金盆洗手”的故事分在“規矩”一類裏。我沒有考據過這個詞是何時流傳開的,但我聽見,最早是在某部電影中,後來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笑傲江湖》裏。《笑傲江湖》中對衡山派劉正風“金盆洗手”有過較完整的描述,頗具儀式感。本書中講到的“金盆洗手”並非儀式,而是舊社會時與兩個曾經“金盆、先手”的人有關的故事。

第—個故事。一個農婦抱著孩子乘有軌電車,錢被偷了。農婦哭訴,那是給孩子看病的錢,孩子剛沒了爹,又得了重病,自己隻好賣血湊錢給孩子看病。車上的人聽了,都很同情。但那時節人都窮,沒能力幫,就罵小偷。罵著罵著,—個老人站了出來,大聲道:話聽明白了,誰拿的錢,乖乖拿出來,我是金盆洗手的人,不該管閑事,但生意道上的規矩有三不偷:一不偷狀元府第,因為偷了狀元家,以後沒人再供孩子讀書;二不偷孤兒寡母,偷了孤兒寡母,以後沒人再守節養育兒女;三不偷慈善人家,偷了慈善人家,以後誰還周濟窮人。眼前的就是孤兒寡母。誰幹的,自己已把錢拿出來。怕丟麵子,我閉上眼,你把錢塞我手裏。說完話,老頭把眼睛閉上。過了—會兒,沒見有人塞錢,車卻已經到站。老人大喊一聲:先別開門。然後搶步到車門邊上,伸手在門邊上站著的一個穿著入時看似富家出身的妙齡女子臉上摸了一把。大家一愣,眼看著從妙齡女子的嘴角流出一股血。老人又喊一聲:把錢交出來。妙齡女子無奈,終於把偷的錢拿了出來。老人把錢交給農婦時,妙齡女子跑了。老人也不追,對車上眾人道:幹這個事的人,你們看不清,但逃不過我的眼。道上的規矩,金盆洗手後,不能揭道上內幕,要給後輩留口飯吃。今天是看這丫頭不守規矩,才管的閑事,就算行善吧。但你們別指望平常老有金盆洗手的人幫你們,還是得自己小心。

第二個故事。某生意人,出外經商時禁不住狐朋狗友攛掇,進了賭場,結果輸光了本錢,不敢回家,去跳河,可巧被一個老人救下。老人問清原由,帶生意人重回賭場,還自己出錢,讓生意人繼續賭。幾天後,生意人正玩著,老人忽然一把攥住生意人的手,把他手裏的兩張牌九翻了過來。牌剛翻過來,旁邊就過來一群人,道:哎喲,老前輩,後麵請後麵請。然後架著老人和生意人去了後麵。老人也不掙紮。後麵的屋中,賭場老板迎住老人,恭敬施禮,問道:什麼地方不周,驚動了前輩啊?老人道:你們把人家孩子洗了。說著一指生意人。老板問清被洗的錢數,馬上著人拿錢交還生意人。錢到手,老人抱拳道:多多得罪,老朽告辭。說完帶著生意人走了。後來有了解內情的人說,這老人原來也是開賭場的,對賭場上的一切貓膩了若指掌,手上有7條人命。金盆洗手時,道上要他必須在有生之年把人命債還了,然後才能安度晚年。老人於是開始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