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秋時期的玉文化(1 / 2)

春秋時期的玉文化

文化長廊

作者:張麗恒

摘 要: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無限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玉文化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從《詩經》中就可見一斑。《詩經》中描述的形形色色的玉向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玉文化。從以玉做佩飾、禮器、饋贈、朝貢用及以玉為載體表達人們的情感與德行追求等方麵,充分展示了玉文化滲透在宗教、禮儀、政治、文化及生活的方方麵麵。

關鍵詞:春秋時期;《詩經》;玉文化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春秋時期的玉文化是中華玉文化史上的一大高峰,這些在許多這一時期的典籍中都有體現,如《詩經》、《左傳》、《禮記》、《國語》,其中尤為重要的則是《詩經》。據統計,《詩經》中單是“玉”字就有17處之多,此外還有玉製器具或者各種各樣的別名之玉,例如,珥、琛、璽等單字的出現,不勝枚舉。人們崇玉意識和風尚以及玉文化的流傳可見一斑。下麵本文便深入《詩經》的篇章來剖析其中體現的玉文化。

《詩經》305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直接反映出玉文化信息的詩篇共有40首。在“十五國風”中有16首,“大雅”11首,“小雅”8首,“頌”5首。可以將這40首大致分為兩大類,即實際用玉和象征用玉。

一、玉在生活中的實用意義

1、裝飾類

玉在《詩經》中最常見的用途即是用作裝飾物隨身佩帶。人們開始將玉作為佩飾顯示了當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生存要求後,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也即是審美追求。佩玉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人類審美意識的自覺,標誌著中華民族文明的進步。

《詩經》中玉飾物用於男女發飾、男人冠飾、帶飾,女人耳飾、腕飾,物品飾玉和隨身玉佩。描寫女性將玉作為飾物,主要是為了襯托女子的淑儀嫻婉和無限風情。《鄘風·君子偕老》中“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六珈”即發笄上所加的六件瑱玉裝飾物,描寫貴婦人佩戴著寶玉做的耳墜,象牙做的發針,體態婀娜,步履輕盈,愈顯出雍容華貴,嫻雅端莊。

而男子佩玉的內涵則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飾容又可表明身份,還可用來節步,從而顯示出男子高貴雍容的風度。《齊風·著》中“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這首詩描寫一個貴族女子想象夫君前來迎親時的情形,“雪白的墜子掛在耳上,還有紅玉掛在他胸前”,“瓊”指赤色玉。此詩以濃重的筆墨鋪陳其事,通過對佩玉的反複描述表達新娘對新郎的讚美。《衛風·淇奧》中“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描寫一位文雅的男子,耳朵上的寶石墜子閃閃發光,朝冠上的美玉燦如明星,從男子的衣著服飾看,可確定他是貴族。

2、禮器類

由於古代開采技術有限,玉石的開采量是不大的,加上製作玉器需要複雜的工藝,更使得玉器成為稀有的物品。玉本身晶瑩異彩,加上其珍貴稀有,最開始玉隻是作為禮器被用於一些非常隆重的場合,例如祭祀、進貢、封賞、婚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