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德勒與人本主義心理學(3 / 3)

有意思的是,本書傳遞了阿德勒博士的一些印象,因為我曾有幸獲得了能夠直接和阿德勒學習、聯係和對話的寶貴機會。阿德勒博士是那種具有同情心的人(sympathique);與他交流中沒有人際隔閡。即便在討論中也能保持放鬆,這也是他的主要性格之一;與他相處時不會緊張。雖然對阿德勒某些膚淺觀點的批判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然而可以確定地說,他的理論作為一個整體對人類理解自身的持續貢獻,將永載史冊。

該書在1957年重印之後,Calvin S. Hall發表了一篇關於該書的書評,他在書評中指出“阿德勒是這本書的生命活力”[12]。紐約阿德勒研究院主任Danica Deutsch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該書滲透著阿德勒學說的思想和參考,可以當做我們研究院的教科書”[13]。

該書在1989年修訂再版,羅洛·梅在新的序言中指出,他“與阿德勒的聯係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在當時的大學並不教授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蘭克等其他心理治療家的思想,他們在這個國家基本上也不為人知”[11]。

在該書的最後一節“谘詢與無限”中,羅洛·梅援引了阿德勒的觀點,寫下了如下的結語[11]:

人類狀況中的所有一切都不正確,內在自我不和諧,病患世界也不和諧。從心理學和宗教學上的意義上說,在試圖逃離這種不和諧過程中疾病就相隨而至。阿德勒認為,一個寵壞的兒童她希望整個宇宙都按照她的方式運行。另一方麵,健康的個體則願意行走在危險的刀鋒邊緣,去追求“真”和“善”,即便“真”在斷頭台上,“善”從未完美地實現過。

羅洛·梅後來所關注的存在心理學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有著很多的共同點。羅洛·梅等人主編的《存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一種新維度》(1958)就是當時關於這一主題的重要著作。之後羅洛·梅開始對“神話”(myth)感興趣。在1970年紀念阿德勒誕辰100周年時,羅洛·梅寫道,“我的神話概念和阿德勒心中的引導虛構非常類似。事實上,(在我忽視他好幾年之後)我越來越讚賞阿德勒

了”[14]。多年以後羅洛·梅再次強調,“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傾向於阿德勒及其引導虛構思想”[4]。

[1](美)E. G. 波林. 實驗心理學史 [M]. 高覺敷,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860.

[2]Maslow A H. Tribute to Alfred Adler [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70,26: 13.

[3]Obuchowski K. Alfred Adler: Precursor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88,44: 263-269.

[4]Ansbacher H L. Alfred Adler's Influence on the three leading cofounder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0 (4): 45-53.

[5]Watts R E. The remarkable parallel between rogers's core conditions and Adler's social interest [J].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98,54(1): 4-9.

[6]Adler A.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M].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56.

[7]Hoffman E. The right to be human: A biography of Abraham Maslow[M]. Los Angeles, CA: J. P. Tarcher.1988: 102.

[8](英)柯林·威爾森. 心理學的新道路:馬斯洛和後弗洛伊德主義[M]. 杜新宇,譯. 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132.

[9]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10]Wilson C. New pathways in psychology : Maslow and the post-Freudian revolution [M]. New York : Taplinger, 1972: 156.

[11]May R. The art of counseling (rev. ed.) [M]. New York: Gardner.1989.

[12]Hall C S. Review of Rollo May, the art of counseling[J].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1959, 4: 263.

[13]Deutsch,D. Review of Rollo May, The art of counseling[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60, 16: 108.

[14]May R. Tribute to Alfred Adler[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70, 26: 13.

欄目編輯 / 王晶晶.終校 / 黃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