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童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研究綜述(2 / 3)

第四,推理形式及知識經驗。推理形式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實驗任務的類型上,歸納推理多樣性任務類型主要包括一般性論斷和特定性論斷。目前對兒童的研究多采用特定性論斷的形式。近來,Rhodes等人[18]發現,9歲兒童在特定性論斷和一般性論斷兩種形式上均沒有表現出多樣性效應。Heit,Hahn[10]和吳霞[12]在特定性論斷下,發現5歲左右兒童就表現出多樣性效應。關於知識經驗對兒童歸納推理多樣性效應的影響,Carey認為,兒童概念係統發展不充分,缺乏相關知識經驗,所以不具備多樣性效應。換言之,知識豐富的領域可能有利於兒童完成歸納推理多樣性任務,歸納推理可能隻會發生在對於兒童而言知識經驗適中的任務中[9]。

綜上四個方麵的論述不難發現,研究者們在兒童能否基於多樣性進行推理這一問題上的分歧,與研究方法上的諸多差異有關。因此,一個良好的多樣性任務,除了要對實驗範式、組間差異和推理形式進行控製外,還應該從知識經驗的角度出發,兒童應該有一定經驗知識理解問題背景,但是又不至於誘使兒童根據經驗或知覺信息回答。

二、屬性效應

屬性就是陳述句中的謂語部分,即“體內含有X物質”之類,它對前提項目或結論項目(主語)進行描述。研究發現,許多屬性效應與屬性的穩定性有關。後來的研究發現屬性中心性可以解釋穩定性無法解釋的現象,因此,屬性中心性成為影響歸納推理判斷力度的另一個屬性效應。

(一)屬性穩定性效應

屬性穩定性也稱屬性範圍,指的是屬性能夠在多大的群體中保持不變。範圍寬的屬性較為穩定,而範圍窄的屬性較不穩定。研究發現,被試傾向於較有把握地將穩定性高的屬性推論到同一類別的所有成員中,但在推論穩定性差的屬性時把握性較差。

Nisbett等[1]的研究第一個闡述了屬性的投射範圍有寬窄之分,認為在歸納推理中,有些屬性有較寬的投射範圍,而有些屬性是異質性的、特殊的,投射範圍較窄。

屬性穩定性在兒童歸納推理中的影響十分顯著,Gelman[17]的研究表明,對於大象“體內有膠質”這樣的穩定屬性,4 歲兒童的反應與成人相似,很有把握地在類別間進行歸納推理;但對於大象“體表有小傷口”這樣的不穩定屬性,兒童的反應是隨機的,顯示他們沒有清楚的規則引導。Gelman 和Heyman[19]研究兒童對人的歸納推理時發現5~7歲兒童會根據那些穩定的行為特征(例如:吃胡蘿卜的人)進行推理,而不能根據那些偶然的不穩定行為特征進行歸納推理(例如:吃胡蘿卜)。

這些不同的研究都同樣說明兒童在很小的年齡階段已經對屬性的穩定性十分敏感,並可以靈活地根據穩定性的不同進行歸納推理。

(二)屬性中心性效應

對於屬性效應, 以往的研究主要考察屬性的穩定性對歸納推理的影響,但在隨後的研究中出現了屬性穩定性效應不能作出解釋的現象。為了解釋這些現象, Carey、Murphy、Keil曾先後提出了屬性中心性的概念,認為屬性在分類中的重要性是根據“直覺理論”中屬性的中心性而定的。Sloman等人[20]將此概念進一步精確化, 正式提出了屬性中心性的概念,指出在一個概念中, 所有屬性的作用並不是均等的, 而是表現出不同的重要性。屬性在其所屬概念中對該概念的支持力度是衡量其中心性的標誌。Hadjichristidis等人[21]在研究中發現,屬性的中心性程度對歸納推理有影響作用,在進行歸納時,人們傾向於將中心性高的屬性推論到同一類別的所有成員中,但在推論中心性低的屬性時把握性較差,我們將該現象稱為歸納推理的“屬性中心性效應”。

屬性中心性效應可以解釋Gelman無法用屬性穩定性解釋的研究結果,Gelman的研究發現,二年級兒童更易將動物的內部特征(如, 有脾)而不是功能特征(如,能騎)概括到同類的其他動物身上,原因在於“有脾”比“能騎”更具有中心性,更能支持“動物”這一概念。

三、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指的是影響歸納推理力度的因素並非單獨起作用,因素間往往存在交互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一)結論與前提交互效應

在樣本大小效應研究中,Nisbett 等[1]的研究結果顯示前提項目樣本容量越大會導致越強的歸納判斷。不過隨後的研究發現前提數量效應還受到別的因素的影響,比如結論項目的同質性。同樣結論項目所屬類別水平對樣本大小效應也有影響,已知前提項目之間的差異性對論斷力度影響很大,但差異性效應同樣受到結論項目的影響,人們發現結論項目類別的寬度對前提差異性效應有較大的幹擾作用。Nisbett 等[1]的研究認為變化的或寬闊的結論類別將導致更弱的推理,而變化的或寬闊的前提類別卻導致更強的推理。人們似乎對歸納論斷的前提和結論類別的寬度都關心,但前提的寬度與結論的寬度產生了相反的結果。

(二)屬性與類別交互作用

屬性也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它與項目之間相互影響。事實上,如果一個屬性單獨出現,不屬於某個項目,那麼這個屬性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隻有與其歸屬的項目(類別)結合在一起分析,屬性才會對論斷力度起作用。根據其所屬項目之不同,一個屬性對歸納力度可能有影響,也可能沒有影響。

屬性與項目類別的交互作用在兒童身上的存在也得到了相關研究證實。Gelman[22]等研究發現,對於生物屬性(比如,吃東西的習慣),兒童偏好於分類學匹配,但對於知覺屬性(如,表麵特性),兒童是在機遇水平上選擇或在某些情況下略微偏向於知覺匹配。這個結果說明6 歲兒童已經能夠將屬性與項目類別結合以評價判斷歸納力度。Mandle等甚至發現嬰兒對類別-屬性關係也是敏感的。不過,目前還不能確定嬰兒何時對這種關係開始敏感。

綜上,目前關於兒童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的研究涉及範圍比較廣泛,綜合考察了前提項目、結論項目、屬性特征及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對歸納判斷力度的影響。但是,在研究上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在三種心理效應中類別效應的研究最多,尤其是多樣性效應的研究成為近幾年歸納推理研究的熱點,而屬性效應和交互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與之相關的兒童方麵研究也較少。

四、小結與展望

首先,研究方法的不同導致很多心理效應出現的具體年齡存在很大爭議,因此今後的研究可以更多著眼於相同研究方法的比較以及研究方法的統一及改進。

其次,爭議的產生並非僅僅是研究方法的不同所導致,兒童自身各方麵的發展水平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兒童各種能力的發展往往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存在著相互製約或促進作用。因此,在研究歸納推理發展時,應該從兩條線索入手, 其一是個體概念發展(也可認為是知識經驗的發展),其二是個體認知能力發展。關於概念的發展應該注重考察相同歸納推理任務兒童在知識豐富領域及知識貧乏領域的表現有何差異,從而可以觀察在知識豐富領域兒童的歸納推理效應表現出怎樣的特征,在知識貧乏領域是哪些概念的欠缺導致某些心理效應在特定年齡階段沒有出現。兒童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是知識形成和增長的重要原因,而知識的增長必然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個體認知能力同時受多方麵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是兒童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的發展及其對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因此,歸納推理的研究,包括各種心理效應的研究,應該與兒童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的研究相結合,共同揭示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原因及特征。

最後,兒童歸納推理的各種心理效應的研究最終應該走向綜合,形成統一的解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