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單方

小兒初生不能發聲,謂之夢生。庸俗不知此理,遂棄而不救,極為可憫。今凡有此,切不可斷臍帶,將胞衣用火燒炙,令火氣入兒腹內,兒身已暖,卻取貓一隻,用青衣包裹其頭足,令一乖覺婦人拿住,用貓頭在兒耳邊,卻以手捉住貓頭,婦人以口齒著力咬破貓耳,貓遂大叫一聲,孩兒即醒,開口、發聲、眼開,遂得長生矣。【《體仁彙編》】

初生不啼:取冷水灌之,外以蔥白莖鞭之即啼。 【《全幼心鑒》】

小兒胎毒:淡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氣,消乳食。 【《聖惠方》】

預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壺盧須如環子腳者,陰幹,於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唐珤經驗方》】

初生胎毒:小兒落地時,用橄欖一個燒研,朱砂末五分和勻,嚼生脂麻一口吐唾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個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及出痘稀少也。【《孫氏集效方》】

小兒胎毒:初七時以韭汁少許灌之,即吐出惡水惡血,永無諸疾。 【《四聲本草》】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朱砂蜜,隻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蘸點兒口中,可與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饑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璆選方》】

小兒初生六日,解胎毒,溫腸胃,壯氣血,朱砂豆大,細研蜜丸,一棗大,調與吮之,一日令盡。【《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臍風:用壁虎後半截,焙為末,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調勻入稀雞屎少許,摻舌根及牙關,仍以手蘸摩兒取汗出甚妙。【《筆峰雜興方》】

小兒臍風撮口:艾葉燒灰填臍中,以帛縛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效。 【《簡便方》】

治臍風爛瘡:用紅綿燒灰、黃牛糞燒灰、幹胭脂各五分,如濕幹敷,幹則清油調之。 【《衛生總微》】

小兒臍爛成風:杏仁去皮研敷。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臍風濕腫久不瘥者:蜂房燒末敷之,效。

小兒撮口:用朱砂末安小瓶內,捕活蠍虎一個入瓶中,食砂末,月餘待體赤,陰幹為末,每次薄荷湯服三四分。【《方廣附餘》】

小兒撮口:初生豆牙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 【《普濟方》】

小兒撮口臍風,乃胎熱也:用蝸牛五枚去殼,研汁塗口,取效乃止。 【《本草綱目》,下同】

又用蝸牛十枚,去殼研爛,入蒔蘿末半分,研勻塗之取效,甚良。

小兒初生,忽患撮口不飲乳,名曰馬牙,不治則百無一生。便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急以針挑出血,用墨磨薄荷汁,斷母發少許,裹手指塗搽。【《證治準繩》】

初生撮口:急視口中上下齗間,若有白色如豆大許,便以指甲於當中掐之,於掐破處以蜈蚣末敷之,大良。【《衛生總微》,下同】

又以蛇蛻朱砂麝香各一分,每用半字,津調塗口中,日五七次。

又以夜合花枝濃煎汁,拭口並洗。

又於兒口傍先刺令見血,碎雀甕汁塗之。

又生搗鼠婦並雀甕汁,相和調,塗抹口中,漸漸乳得效。鼠婦乃濕生蟲也。

又以生甘草一分細銼,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分數次灌兒口中,令吐出痰涎穢物,後取豬乳汁點兒口中,癢。亦治撮口。

又以真牛黃少許研細,淡竹瀝調一字灌之,次以豬乳滴口中。

又以赤足蜈蚣去頭足,炙黃為末,以豬乳調半錢,分三四次溫灌之。

一方同雀甕不開口者五枚,燒灰研細末,米飲調服一字。

又以白僵蠶二枚為末,蜜和敷兒口內;如無,以原蠶蛾二枚炙黃代之。亦治撮口。

又以雀矢白水和圓麻子大,乳服二圓,雞矢白亦佳。一方,雞矢白棗大,綿裹,水五合,煮二沸,分服。

治小兒臍風撮口:用全蠍二十個,頭尾俱全者,要去毒,用好酒塗炙為末,麝香一字另研,共為細末,用半字,金銀煎湯調服,即效。

小兒口噤中風不能乳:用雀屎水丸麻子大,飲下二丸即愈。或用雀屎四枚為末,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千金方》,下同】

小兒口噤:麵赤者屬心,白者屬肺。用雞矢白如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分二服。一方酒研服之。

小兒百日內風噤,口中有物如蝸牛,或如黃頭白蟲者,薄豬肪擦之即消。 【《聖惠方》,下同】

小兒初生口噤,十日內者,用牛口齝草絞汁灌之。

小兒口噤,驚風不乳,白棘燒末,水服一錢。

小兒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食,葛蔓燒灰一字,和乳汁點之,即瘥。

治小兒口噤體熱:以青竹茹三兩,酢一升,煎取三分之一,溫分數服。 【《衛生總微》,下同】

治小兒口噤,牙關不開:天南星一個煨熟,急用紙封角,莫令透氣,卻以紙裹近上尖處剪一竅子,雞頭大,令熱氣出,於鼻孔中熏之,牙關立開。亦治撮口。

治小兒口噤不開:用天南星去皮臍,研為細末,龍腦少許和勻,將藥於牙根上搽之,即好。

又用蟬蛻十四個,去頭足,全蠍十四個去頭足,同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和勻,用乳汁調服。

治初生兒口噤不開,不收乳:以鹿角粉、大豆等分研細,乳和,塗乳上,與兒吮之。

小兒初生不乳,咽中有噤物如麻豆許,用水銀米粒大,與之下咽,即愈。 【《聖惠方》,下同】

小兒口噤,身熱吐沫,不能乳:取東行牛口中涎沫,塗口中,及頤上,自愈。

百日內小兒,無故口青不飲乳:用淩霄花、大藍葉、芒硝、大黃等分為末,以羊髓和丸梧子大,每研一丸,以乳送下,便可吃乳。熱者可服,寒者勿服。【《普濟方》】

小兒初生不乳:用好乳一酒鍾,蔥白三寸,入銀器內煎滾服之。不用蔥,如無銀器,瓦器亦可。【《窮鄉便方》】

小兒初生,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終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石室秘錄》】

繈褓中風:取驢前交脊中毛一拇指大,入麝香豆許、以乳汁和銅器慢慢炒為末,乳汁和灌之。【《千金方》】

小兒胎癎:琥珀、朱砂各少許,全蠍一枚為末,麥門冬湯調一字服。 【《直指方》,下同】

小兒胎驚:琥珀、防風各一錢,朱砂半錢為末,豬乳調一字,入口中最妙。

小兒胎驚:朱砂、雄黃各等分為末,取少許豬乳汁,調抹口中,即效,入麝香少許,尤妙。【丹溪】

小兒胎驚:蠍一枚,薄荷葉包炙為末,入朱砂、麝香少許,麥門冬煎湯調下一字,效。【《湯氏寶書》】

小兒百日發驚:蚱蟬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藥一分,黃芩三分,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聖惠方》】

初生兒驚,月內驚風欲死:朱砂新汲水塗五心,最驗。 【《鬥門方》】

小兒胎風,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車為末,每服半錢,冷水下。 【《衛生易簡方》】

治臍濕:用枯礬、龍骨為末,入麝少許,拭臍幹用,避風。 【《顱顖經》,下同】

又用幹蝦蟆、牡蠣各一枚,燒灰細研,少許敷臍中,日三兩上瘥。

氣臍大如栗,虛腫而軟,痛:用竹瀝塗,日數上,消。

兒臍濕淹:破屋爛草為末,頻摻,效。

小兒臍瘡:用幹蝦蟆灰敷,日三四,佳。 【《肘後方》】

小兒臍瘡,出血及膿:海螵蛸胭脂為末,油調搽之。 【《聖惠方》,下同】

小兒臍瘡:用龍骨煆研敷之,效。

小兒臍腫,出汁不止,白礬燒灰敷之。

小兒臍濕,不早治,成臍風,或腫赤,或出水,川當歸末敷之。

一入麝香少許。

一用胡粉等分,試之最驗。若愈後,因尿入複作,再敷即愈。

治小兒臍中生瘡,桑汁傅乳上,使兒飲之。 【《千金方》,下同】

又飲羖羊乳及血。

治小兒風臍作惡瘡,曆年不瘥:取東壁上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燒蒼耳子粉之。

又用幹蠐螬蟲末粉之,不過四五度瘥。

小兒臍不合,取車轄脂燒灰,日一敷之。

又燒蜂房灰為末敷之。

小兒臍中生瘡,燒甑帶灰,和豬膏敷之。

小兒臍赤腫:杏仁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

小兒臍瘡久不瘥者:馬齒菜燒研敷之。

小兒臍腫;荊芥煎湯洗淨,以煨蔥刮薄,出火毒,貼之即消。 【《海上方》】

小兒臍瘡出汁久不瘥:蝦蟆燒末敷之,日三,甚驗。一加牡蠣等分。 【《外台》】

小兒臍汁出,赤腫:白石脂末熬溫撲之,日三度,勿揭動。 【《韋宙獨行方》】

嬰兒臍腫,多因傷濕:桂心炙熱慰之,日四五次。 【《姚和眾方》】

小兒臍瘡久不合者,黃蘗末塗之。 【《子母秘錄》】

初生小兒臍汁不幹:用綿繭、亂發燒灰掩之。 【《窮鄉便方》,下同】

小兒肚臍突出:用原斷臍帶並艾葉同燒灰,以油胭脂調搽,即安。

小兒臍汁不幹;用綿裹落下臍帶燒研一錢,入當歸頭末一錢,麝香一字,摻之。 【《全幼心鑒》】

小兒斷臍:即用清油調發灰傅之,不可傷水,臍濕不幹,亦傅之。 【《本草綱目》】

治小兒初生臍未落時,腫痛水出:取故緋絹燒灰,研細末傅之。 【《衛生總微》,下同】

又以綿燒灰,研為細末傅之,新舊皆可。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茯苓一錢,車前子一錢,甘草二分,陳皮三分,通草三分。如無通草,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石室秘錄》,下同】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幹,神效。

初生小兒胎熱,或身體黃者:以真牛黃一豆大,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錢氏小兒方》】

初生小兒五七日有熱證不已,隻以益元散時時灌之。 【《傷寒心鏡》】

小兒胎熱:黑豆二錢,甘草一錢,入燈心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服。 【《全幼心鑒》,下同】

小兒初生七八日,大小便血出,乃熱傳心肺,不可服涼藥,隻以生地黃汁五七匙,酒半匙、蜜半匙和服。

小兒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撲之,肌膚自生。 【《聖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