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黃帝素問

奇病論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注 此女子胞之為病也。有所大驚,則氣暴上而不下。夫精以養胎,而精氣並居者也。母受驚而氣上,則子之精氣亦逆,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思謂巔當作癲。按嬰兒癲癎,多因母腹中受驚所致。然癲疾者逆氣之所生也,故因氣上逆而發為癲疾。兆璜曰:胎中受病,非止驚癎。妊娠女子飲食起居,大宜謹慎,則生子聰俊,無病長年。】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初生出腹論

小兒初生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沮敗,不成肌肉,則使麵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閉目聚口撮麵,口中幹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多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與龍膽湯也。

兒生落地不作聲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須臾當啼。兒生不作聲者,此由難產氣少故也。可取兒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嗬之至百度,啼聲自發。亦可以蔥白徐徐鞭之,即啼。

兒生十許日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臍燥還刺其腹,當解之,易衣更裹,仍以溫粉粉之。若臍不愈,燒絳帛末粉之。若過一月臍有汁不愈,燒蝦蟆灰粉之,日三四度。若臍中水及中冷,則令兒腹絞痛,夭糾啼呼,麵目青黑,此是中水之過,當炙粉絮以熨之,不時治護。臍至腫者,皆隨輕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壯;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時時啼呼者,搗當歸末和胡粉傅之,炙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為候。【按初生小兒,針灸不可妄施,茲雲炙之可至八九十壯,雖今古異宜,亦須斟酌。】

若兒糞青者,冷也。與臍中水同。

乳哺不進者,腹中皆有痰癖也,當以四物紫丸微下之,節哺乳,數日便自愈。小兒微寒熱,亦當爾利之,要當下之,然後乃瘥。

驚癎

新生即癎者,是其五髒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歲而癎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瘲,駕啼叫喚而後發癎,脈浮者為陽癎,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癎,病在五髒,內在骨髓,極難治也。

初出腹,血脈不斂,五髒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癎,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與龍膽湯。

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難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

風癎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癎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癎心氣不定,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癎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驚布。又天雷時,當塞兒耳,並作餘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其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複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

變蒸論

凡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蒸後六十四日複大蒸;蒸後一百二十八日複大蒸。凡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凡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髒,故一變竟,輒覺情態有異。其變蒸之候,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尻冷,上唇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雲目白者重,赤黑者微,變蒸畢,自精明矣。此其證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期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兒生三十二日一變,二十九日先期而熱,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耳。恕不解了,故重說之。且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傍多人。兒變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變蒸之日,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視之,若良久熱不可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其診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便就瘥;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兒變蒸時,若有寒加之,即寒熱交爭,腹腰夭糾,啼不止者,熨之則愈也。【熨法即炙粉絮熨之。】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尻亦熱,此乃為他病,可作餘治。審是變蒸,不得為餘治也。

又一法:凡兒生三十二日始變,變者身熱也;至六十四日再變,幾且蒸,其狀臥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變,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變,以成機關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五機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以知欲學語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以亭亭然也。凡小兒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四蒸也。當其變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則加其疾。變且蒸者,是兒送迎月也。蒸者,甚熱而脈亂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遠者八九日歇也。當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小兒直訣 【宋 錢乙】

胎驚

小兒初生,壯熱吐哯,身體強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視,是胎驚風證也。

【注 按前證多因娠婦忿怒驚恐,調攝乖常,或挾外邪內傷於胎。蓋母有所觸,胎必感之。當用豬乳膏拭兒口中,或用惺惺散加漏蘆令母烈服,使藥通乳中,兒病自愈矣。】

百日內發搐,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死。真者內生驚癎,假者外傷風冷。血氣未實,不能勝任,故發搐,口中氣熱,用大青膏塗顖、浴體二法。

【注 按前證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鬱怒傳兒,或兒脾傷自病。當固元氣為主,而兼治其母。仍參吮乳不能類治之。後仿此。】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髒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髒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自內而外,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蒸,即智意有異於前。何也?長生髒腑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變,亦曰一蒸。骨之餘氣,一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長二十八齒,已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生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誌,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骨 尻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自閉【一雲目不閉】 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膚熱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腹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雲始全也。太倉雲: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也。經雲: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餘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者。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注 按小兒變者變其情態,蒸者蒸其血脈,故三十二日一變,每變畢則情態異常。《全嬰方》論雲: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發熱也。輕則體熱虛驚,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哯,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紫丸子主之。竊謂此證小兒所不能免者,雖勿藥可也。況前藥乃屬峻厲,非惟髒腑不能勝,抑且反傷氣血,慎之慎之!予嚐見一小兒至二變,發熱有痰,投以抱龍丸一粒,卒至不救,觀此可驗矣。若不熱不驚,略無證候而暗變者,蓋受胎氣壯實故也。然其候與傷寒相似,但以唇上白泡驗之。亦有受胎氣壯實,不熱不驚,或無證候而暗變者,不必服藥。然父母愛子之心勝,稍有疾病,急於求醫;而醫不究病倩,率爾投劑。殊不知病因多端,見證相類,難以卒辨。況古人稟厚,方多峻厲之劑,慎服可也。】

吐瀉

初生十日內吐瀉壯熱,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白餅子下之,後用益黃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穢惡下咽故也,用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須拭凈口中,否則啼聲一發,穢物咽下,致生諸病。

【注 按芽兒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節厚味,傳兒為病,當審其因以調治其母。前所用之藥,恐髒腑脆嫩,不能勝受,治者審之。】

夜啼

夜啼者,小兒筋骨血脈未成而多哭,脾髒冷而痛也,當與溫中藥或花火膏主之。

若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

【注 按前證多因稟賦不足,或乳母飲食七情虧損所致。若麵色白及白睛多者,屬腎氣不足,至夜則陰盛而腹痛也,用六味丸。若臉青唇白,或小便黃短,屬脾氣不足,至夜則陰盛而腹痛也,用釣藤散。若臉紅舌白,或小便赤濇,小腸熱也,用導赤散加辰砂;如不應,屬腎火,用地黃丸。唇色青白,口中氣冷,或肢體冷,或泄瀉曲腰,或泄瀉不乳,此脾腎虛弱,用六神散;兼嘔吐,用六君子湯。大便不化,乳少腹脹,用五味異功散加漏蘆,令母服之,兒病自愈;兒亦服四五滴尤妙,兒大數滴。】

驚啼

驚啼者邪氣乘心也,當以安神丸主之。

【注 按哭而不啼多淚,是驚悸也;啼而無淚,是痛也。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心火熾盛,用導赤散;木火相搏,用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丸。所雲十啼者,蓋亦大同小異耳。】

撮口

若浴後拭臍不幹,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也。若頻撮口,是氣不和也。益黃散主之。

【注 愚按前證果因浴後拭挹不幹,用枯礬為末搽之即愈。若兼乳母肝脾有熱,助兒為患,當用加味逍遙散以治其母。若風入作瘡,邪傳於脾,撮口者,其害匪輕;七日內患者,其危尤速。】

胎肥胎熱胎怯

胎肥者,生下豐厚,目睛粉紅,大便幹難,時出涎水。

胎熱者,生下有血色,時叫哭,身熱淡黃,目睛多赤,大便色黃,急欲食乳,並用浴體法主之。

胎怯者,生下麵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無血色,哽氣多噦,亦用浴體法。

【注 按浴體之法,乃開發腠理,疏泄陽氣者也。其胎氣果熱,在暑月庶幾可用。其或胎怯而用前法,恐複傷真氣也。然此證屬有餘者,胎肥胎熱也。因母食膏梁厚味,或怒火鬱熱。胎怯弱者,因父精不足,或母氣虛弱,用八珍湯;父精不足,用地黃丸;俱加漏蘆令子母俱服。】

臍風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注 按前證果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名為臍風,多不能救。若心脾有熱,舌尖痛不能吮乳,舌本痛不能送乳者,以柳華散敷之。若舌下腫如小舌者,或舌絡牽痛,或齒齦患白星,俱用線針剌出毒血,亦敷前散。若唇腫痛或裂紋作痛,以當歸膏調前散敷之。若暴病發熱,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用瀉黃散疏導其熱。若病後發熱,口渴飲湯,大便不實,用異功散調補胃氣。若服攻伐之劑,兼嘔吐,或腹痛,脾胃複傷也,用四君子湯。或口角流涎,或痰氣壅盛,脾不能攝也,用六君子湯。若兒自食甘肥,或母食酒麵,致兒口舌生瘡,用清胃散以清熱。若作嘔,少食泄瀉,用白朮散以補脾。若手足並冷,或腹痛惡寒,用六君、炮薑以溫中。若因乳母飲食勞役失宜,致兒發熱,用補中益氣湯。因乳母肝脾二經血虛,內熱傳兒,用加味逍遙散、八珍湯。因乳母肝脾鬱怒,血傷內熱,致兒為患,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俱加漏蘆子,亦服數滴,仍參前弄舌類。凡針重舌,以針直刺,不可橫挑,恐傷舌絡,則言語不清。】

胎黃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疸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也。

【注 初生身黃壯熱,不乳便秘,此為胎熱,用地黃湯。若二便赤濇,腹脹麵赤,飲水,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若清便自調,四肢並冷,用益黃散。淡黃白,用調中丸。】

語遲

若患吐瀉,或大便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當以地黃丸主之。凡口噤不止,則失音語遲。

【注 按前證多因稟腎不足。蓋腎脈係於舌本,非地黃不能治。故患此證者,若仰首嗬欠則嗽。如未應,須兼以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若陰火上炎,肺金受傷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嬰集》雲:小兒五六歲腎氣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黃丸。】

行遲齒遲

長大不行,行則腳軟;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皆胎弱也。

【注 按前證即五遲之證也。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耳。有肝腎虛長而不能行者,有肝氣虛手足拳攣者,有肝腎虛而腳不能舒展者,並用地黃丸滋補之。有心氣虛而不能言語,用團參湯、補中益氣湯培養之。若久病或五疳所致者,但調補脾胃為主。《全嬰方》雲:頭項手足身軟,謂之五軟證,皆胎稟腎氣怯弱也。】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夜啼

夫小兒夜啼不止者,當用燈花一枚,研細隨乳汁下,並三服,則每服用燈花一枚。服罷此藥,於凈室中臥一兩日,即止也。

拗哭不止

夫小兒拗哭不止,或一二日或三四日,乃邪祟之氣湊於心,拗哭不止也。有藏經一法,以綿絹帶縛手足訖,用三姓婦人凈驢槽,臥小兒於其中,不令傍人知而覷之,移時則拗哭自止也。

悲哭不止

夫小兒悲哭,彌日不休,兩手脈弦而緊。戴人曰:心火甚而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肺主悲。王太仆雲:心爍則痛甚,故爍甚悲亦甚。今浴以溫湯,漬形以為汗也。肺主皮毛,汗出則肺熱散矣。浴止而啼亦止。仍命服涼膈散加當歸、桔梗,以竹葉、生薑、(石卜)硝同煎服,瀉膈中之邪熱。

小兒風門

凡小兒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涎潮搐搦如鋸拽,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欲死者,《內經》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驚駭恐懼之氣。故令小兒輕者為驚風天吊,重者為癎病風搐,胎中積熱者為臍風。已上諸風證,可用吐涎散吐之。吐訖,宜珠、犀、龍、麝清涼墜痰之藥;其食乳之子,母亦宜服安魂定魄之藥,定誌丸之類是也。故婦人懷孕之月,大忌悲憂驚怖,縱得子必有前疾。小兒風熱涎嗽者,可以通聖加半夏同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