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地當作信仰
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在東北地區的長白山采訪時,曾有機會和當地參農交流。
最好的原始森林黑土地,一遍遍仔細翻耕、拾掇,在最好的季節裏,把最好的人參種子隆重送進大地的懷抱,之後,便是長達六年耐心而虔誠地嗬護在參農的眼中,人參娃娃們是精靈,會說話,喜光又怕光,喜水又怕水,非得像照看自家孩子一般,投入全部的心思。
為什麼人參娃娃會說話?譬如柱參,在沙土地裏生根發芽,自然生長,默默地吸收著天地山川的靈氣精華。三年之後,須得小心翼翼挖出來,另外尋摸一片同樣優質的林地,再小心翼翼地移栽過去,讓它們繼續舒舒服服地生長。對於這些格外挑剔講究的精靈們來說,土地所能提供的養分實際上隻夠管三年!
在西南地區的大巴山,故鄉所處位置,正是曆史上“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沿途必經之地。眉山的荔枝,時下,自然不必再快馬加鞭、千裏急襲、不舍晝夜地送往長安了,千年流光早已荒蕪了當年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的驛道。但,眉山依舊在,“妃子”年年笑。每年春夏之交,無論你身在大城市的哪一個角落,你所吃到的荔枝,其實大抵五六成熟,商人們就迫不及待地采摘、發貨、賺錢。土地,變成了榨取對象;荔枝,當作了斂財工具;味道與健康,則如同斑駁皮殼隨手棄擲——“妃子笑”,您笑得起來嗎?
兩廂一對比,其實倒不是非要突出東北的人參種植多麼地道、本源,自然規律使然。我們思考的,其實是另外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對待土地的態度?
無獨荔枝,諸如香蕉、蘋果、獼猴桃以及其他許多的蔬果,時下商業物流配送所追求的,不正是“時間就是金錢”法則嗎?這些年,人們對待土地的態度似乎變了,自然農法很容易就拋在了腦後,速度與規模至上,農藥、化肥、生長激素的使用甚至讓使用者自身都不好意思。因為做記者這一行,我們有許多機會在大地上東奔西跑,去過了許多的地方,見過了許多的山水,卻是越來越讓人感慨:鋼筋水泥正在與我們瘋狂爭奪山川田野,天不像以前那麼藍了,水不像以前那麼綠了,我們一日三餐入口之物沒有以前的味道了。
其實,想一想,這樣急功近利的後果是什麼?顯而易見,隻能是傷害了土地,傷害了作物,傷害了人們的健康,自然也傷了人的心!
人心,又是什麼?
人心不能長草。人心,必須生長信仰、希望,寄付光榮與夢想。佛家有言:“自作自受,自性自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凡事總有因果,沒有無緣無故。
本期封麵專題《青春作伴好還鄉》,報道和關注的是返鄉創業青年和中國鄉村建設,一組紮紮實實、接地氣的文章。誠如記者所言:“這個國家應該有更多的年輕人一起來關心陽光、雨水和鄉土。”
由此,有了這篇隨感。把土地當信仰——如是我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