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版序(1 / 1)

我們不結婚,十二年,好嗎?

開始寫序之前,我們先來算個小數學。

某甲在十二年前看了一本書,叫做《我們不結婚,好嗎》,而他今年二十七歲了,請問十二年前他幾歲?

答案是十五,對吧?應該沒人算錯吧?

對不起,我不是看不起你的智商,也不是懷疑你的數學加減有多爛,隻是我常常收到這樣的信或留言,內容大概是說:“吳大哥你好,你的書一路陪著我長大,第一次看你的書才國(高)中,現在我都已經當媽媽(爸爸)了……”點點點巴啦巴啦巴啦。

然後我就會稍微掐指算一下,哇靠!還真的耶。歲月真的催人老,老到我都不敢相信,在創作這條路上,我竟然已經寫了十二年,而且還得接受有很多人是看我的小說長大的事實。

甚至,一大堆看我小說長大的人現在都已經當爸爸媽媽了,卻還依然支持著我,這不僅僅讓我感動,還讓我不得不去重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

就是我即將步入中年了……在一些小朋友麵前,我即將被稱作“叔叔”。

老天爺!我可以不要當叔叔嗎?我可以永遠二十五歲嗎?反正我看起來像二十五歲啊!(如玉:做夢比較快啦,老吳。)

好吧,正經一點,這是一篇序,是一篇作者自序,而且是與第一版相隔十二年之後寫的新版作者序,是該正經一點的。

在時光推移人亦老的情況之下,十二年了,這應該會是一篇充滿了作者的感傷,充滿了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的感歎,充滿了無以言喻的感激,以及充滿了這麼多年成長間喜怒哀樂感觸的一篇序。

但對不起,我寫不出來。

因為我其實是很開心的。

十二年前,出版我人生的第一本書,《我們不結婚,好嗎》時,我壓根不覺得會有出版第二本書的機會,當時我隻是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就要去當兵,什麼也不懂,麵對出書,隻有兩個感覺:“莫名的喜悅”與“做錯事的不安”。

真的耶,當年我真的覺得自己跟出版社簽約出版是做錯了事。

用百分比來說,我大概隻有百分之二十的喜悅,其他的百分之八十全是不安。

為什麼不安呢?因為我一直在想著:“如果書賣不完要賠錢怎麼辦?”

我不敢跟父母親講這件事,甚至也沒跟朋友提起,隻有少數幾個當時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知道我的作品即將付梓。所以書出版之後,沒有人知道藤井樹就是我,開簽名會的時候,我所有的家人也還被蒙在鼓裏。

回想起當年那些日子,有許多回憶的痕跡依舊是很清晰的。

我總會在每一場演講裏提到一句話,“我的人生在二十三歲那一年轉了好大的一個彎,就彎到現在了。”

其實會彎去哪裏,或是彎多久,我從來都不敢去想。

我能做的,隻是把握每一個今天,好好地當這個還能寫、還能出版、還能做一些自己夢想中想完成的事的吳子雲,然後哪天被時代洪流吞噬,或是被自然地淘汰,這樣。

那時我隻能卸下所謂作者的光環,回到一個平凡人的身分,但我一定可以站在鏡子前,麵對著自己,說:“恭喜啊,吳子雲,不枉走這一遭。”

還記得當年《我們不結婚,好嗎》在網路上連載時,每天都有人來信催稿,急著要看下一回,這輩子除了我媽期待我能當個醫生或是律師之外,那是第一次我被母親以外的人期待著,而那些人,都隻是網路上的一串英文字,我都不認識。

那是一種奇怪又充滿了莫名虛榮的感覺。

為了他們,我每天絞盡腦汁,就是要寫出讓他們看了會喜歡的故事。

同時,我也在創作這條路上,找到了另一個從不曾被發現的自己。

“原來,我是會寫小說的。”那時,我這麼跟自己說。有點心虛,有點害怕,又有點驚訝。

現在回頭看以前的作品,坦白說,我看了會哈哈大笑,那真是既青澀、不成熟、用字遣詞與專業度都明顯不足的作品啊!

可是,如果沒有那些青澀,就沒有現在的我了,不是嗎?沒有第一部,怎麼會有後麵的這些成績呢?

所以現在的我看著以前的作品,像是看著自己在長大,這是很特別的感覺。

所以,真的,謝謝你們。

雖然你們的年紀大多比我小,但其實你們也是看著我長大的呀。

雖然我總是在說感謝,總是不停地在說謝謝,對你們,可是你們一定不知道,即使我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說謝謝,也是不夠的。

因為,那永遠都不足以表達我對你們的感謝。

我寫了十二年了,我希望還有下一個十二年。

從今天開始算起,十二年後,我希望還能看見你,好嗎?

吳子雲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於台北的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