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夜一邊說著,手中的工作卻沒有停下。偵察船與要塞之間的通訊應該不局限於光速,但顯然沒有超距即時的效果。信息的接收和命令的發送都有一定的延遲。所以艦靈需要處理大量的相關數據,為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但這對你有什麼意義嗎?”
“當然是有意義的。要塞的自動控製是有極限的。一旦要塞進一步發展,進入更高級別的層次,就必須要有一整個文明來支持其運轉。就如同器官需要生物體來支持。物種需要生態環境來支持一樣。要塞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
“而要塞現在還不能自創文明,支持文明隻能從外界獲得。所以有必要研究與可能出現的支持文明之間的關係——合作,共生,統屬,或者奴役。”
“雖然在星樞的預案中,關於文明的研究優先級很靠後。但我卻認為有必要做一些基本的工作。而地球文明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所以借著你的要求向星樞提交了相關資源的申請,並獲得了通過。我隻是在這基礎上略微的修改了一下。”
張舟詳細的看了一遍記錄。整個複製過程並不是勻速進行的。過渡時期會快速跨過,而在重要的部分則會放慢很多。45億年生命史中,占85%的單細胞史會在10年內結束。飛船會在後期將那些經過篩選的低等藻類和苔蘚散播到整個星球。而整個過程大概會持續200年左右。
對於要塞來說,這隻是一個“小實驗”而已。在這個過程中,那艘飛船會按照實驗要求對進化進行一些幹預。但總體上會和地球進化史差不多。
“這個計劃在你出發後不久就開始實施了。按照程序,一旦智人出現並進入舊石器時代,實驗即宣告完成。飛船將任由其自行發展,自己則飛往下一個目標進行播種——這是要塞暴露前提下的設定。”
“也就是說,你現在又有了新的計劃?”
顯然,原先的計劃是在烏爾突襲戰之前就安排好了的。一旦戰鬥失利要塞暴露,這個實驗也就顧不得了,隻能各安天命。不過那艘飛船會繼續在宇宙中播種,以增加地球生物基因生存下去的幾率。
但既然那場危機平安度過,素夜應該不會就此停手才對。
“是的。兩套太空工廠係統正在朝向那個方位前進。亞光速狀態下需要500年。但星際遊商使用過的甬道入口,距離這個星球隻有數十光年。所以實際上50年後會抵達。它們會在不影響實驗的前提下,對那個星係進行前期改造。”
“殖民星。”
張舟明白了素夜的用意。他估計這顆星球也是特意做出的選擇。通過甬道可以較快到達。出了事也可以直接關閉甬道切斷聯係。而唯一知道彼方甬道入口位置的兩位遊商頭目,正在太陽係做客。
隨著更多的信息接入,他發現素夜在烏爾突襲戰結束後,又發送了更多工廠係統前往太空。這些是純粹以殖民為目標的船隊。由於沒有實驗任務和播種任務,它們的工作要簡單的多——尋找一個有足夠資源的星係,然後駐紮下來對其進行改造。生態環境不在考慮之內,隻要有一定的固態資源就可以。星球級的技術,畢竟還很難用氫氦大批量製造重元素。
“加上那個播種星球,一共二十個殖民星係,和一百四十個資源星係。”張舟數了數。
如同第一個星球那樣,擁有足夠大的固態星球和足夠豐富的資源,能為星球級文明提供基地的星係,便可以作為殖民星係進行重點建設。而大部分星係並沒有這種條件。它們要麼隻有孤零零的恒星,要麼重元素物質分散難以建設。在這樣的星係上將不會投入太多,挖資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