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符號、鏡頭中傳遞的政治正能量:《原鄉》評析(1 / 3)

符號、鏡頭中傳遞的政治正能量:《原鄉》評析

專家來稿

作者:張祖群

【作者簡介】

電視劇《原鄉》海報一、《原鄉》中“台灣老兵”的時代符號 老兵的特殊婚姻、“終身祿”、“授田證”、38年的“戒嚴”、和平紀念公園等構成電視劇《原鄉》特有的時代符號。

三種老兵:大陸,台灣,香港各有一群國共內戰期間的老兵,他們日夜思念著自己的故鄉和親人。這樣的老兵分為三種情況:1.在大陸的老兵係參軍前為台灣人或香港人,參加解放軍,後流落大陸,與台灣、香港親人分離,如《原鄉》中林水泉。2.1950年將近二萬四千人以上的國民黨各種部隊番號逃兵,從四麵八方湧進香港,迫聚在香港摩星嶺一帶。這一大批逃竄的國民黨官兵,由港英政府以整頓市容為名,用船從摩星嶺等地,分批運送到當時的荒山野嶺之地調景嶺集中安置。他們夢想著回大陸(極少部分籍貫是台灣省)和親人團聚。也有一部分是1978年前後偷渡到香港的第一種情況大陸老兵,他們夢想著以香港為跳板,和台灣的親人團聚,如《原鄉》中幫助林水泉的香港貧民窟老兵。3.1949年蔣介石帶去台灣的200萬部隊,絕大多數是大陸兵員,因為政治隔閡形成40年的骨肉分離悲劇,如《原鄉》中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等老兵,這是全劇的老兵主體。

(一)老兵婚姻:去台灣的大陸老兵的婚姻狀況可分為以下五大類:1.在大陸、台灣均沒有結過婚的老榮民。大約5萬榮民去台灣前是單身,在台灣期間也一直過著單身生活(如《原鄉》中的八百黑、小傅);2.妻子在大陸、自己在台灣一直單身度日的老兵(如《原鄉》中的嶽知春將軍);3.極少數在大陸結過婚、有妻兒,在台灣又重新成家的。這類老兵是在台灣孤單過了一二十年後才成家(如《原鄉》中的洪根生);4.在大陸沒有成家,在台灣成家的老兵。這一類又分兩種情況:1950-1970年代,台灣“戒嚴”期間,這些士兵正處於青年中年,與台灣本地姑娘、大陸去的少女、離開大陸丈夫的少婦重新成家(如《原鄉》中的路長功、杜守正、朱晉);1980年代後期台灣“解嚴”以來,老榮民掀起了迎娶大陸新娘的婚姻潮流。台灣目前約有1.2萬名70多歲的“榮民”,其中有7939人娶了大陸新娘,而大陸新娘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高達一半以上,形成特殊的“老夫少妻型”婚配模式;5.極少數從大陸去台灣的女兵,原本在大陸有丈夫或情人,到台灣後被迫再嫁(如《原鄉》中的餘夫人)。

(二)“終身祿”:1987年底台灣當局統計表明:1949年從大陸敗退到台灣的國民黨軍人為582086人,其中573060人已退伍,除去亡故者,485719人仍然在世。在敗退台灣的這些軍人中,下級官兵約有32萬餘人,占總數的60%以上。1961年6月30日以後13萬退伍軍人享受到台灣當局製定“終身祿”待遇。其中,有1萬餘人在從大陸敗退時就提任團長以上職務;有2萬餘人屬於蔣經國人事圈的“太子係”,到台灣後陸續提任團長以上的職務,其他大多是這些中級以上官佐的隨從“親兵”(如《原鄉》中的路長功、嶽知春、餘夫人)。至少有27萬餘人沒有得到“終身祿”待遇,成為“自謀生活榮民”(如《原鄉》中生活在眷村的大多數老兵,還有離開眷村的朱晉)。[1]今天台北等大城市“榮民總醫院”就是一個最具體的例證,而安置單身老兵的“榮民之家”更是遍布全台各地。

·專家來稿張祖群:符號、鏡頭中傳遞的政治正能量:《原鄉》評析 (三)“授田證”:蔣介石退守台灣後,一直沒有放棄“反攻大陸”(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宣揚。為了獎勵“反共抗俄”的戰士,穩定軍心及鼓舞部隊士氣,同時照顧家屬生活,國民黨立法院於1950年10月通過《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此條例規定凡是參加兩年以上“反共抗俄”戰爭的退役三軍戰士,均發給戰士授田憑據,在“光複大陸”後都可獲得每年出產淨稻穀兩千市斤的一片土地。幾十年過去了,“反攻大陸”早已成為一句空話,“授田證”也成為一紙空文[2],但是每個去台的老兵心中對大陸的夢想卻沒有破滅。洪根生、杜守正為“授田證”不惜得罪“山豬”,向嶽將軍借錢,搞的妻離子散,為的就是留住夢回大陸這個念頭。

(四)三十八年的“戒嚴”: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到台灣,為了鞏固政權,實行嚴厲的高壓統治。從1949年5月20日到1987年7月15日,台灣地區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後人稱之為“白色恐怖”時期。在1949年5月頒布戒嚴令後,凡是犯有內亂罪、外患罪、妨害秩序罪等罪名的軍人、普通民眾都交由軍法審判。已知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戒嚴”期間(1949-1987)有29407件非現役軍人的刑事案件,大約有十四萬人受難。許多人雖沒受審判,卻是政治受難者,湧現出逃亡(呂赫若、施濡珍)、軟禁(龔德柏、殷海光)、失蹤(許一君、施至成)、發瘋受刑而死(許席圖、吳炳靈)、暗殺(陳文成案、林義雄宅血案、江南案)、填海(澎湖案)、驅逐出境(Milo Thornberry牧師、渡田正弘)、列入黑名單(為數近千)等典型冤案慘案。[3]今天的我們很難理解當時台灣壓製老兵的白色恐怖。並且對在職公職人員和退休的特殊部門軍警人員無論怎麼申請回大陸探親也不會批準,未經批準就回的還要嚴厲追究。隻有到1980年代早期,普通老兵悄悄潛回大陸省親的洪流勢不可擋,台灣當局才睜隻眼閉隻眼,最後被迫“解禁”。例如一位1990年代初回到大陸遵義探親的老兵講到:他本人為抗戰期間流亡西遷貴州遵義的浙大數學係畢業,從軍抗戰,並在軍中電訊部門工作。逃台後,一直在從事電信管理研究工作,其坦言自嘲為“特務”:“我1970年代末以上校軍階退役。因有部隊保密機關工作背景,一直未被批準回貴州探親。蔣經國比起蔣介石還是好的,比其父寬容、仁慈得多,在蔣經國時代才有所鬆動。”(訪談對象,ZX,2014年3月)《原鄉》中董家強因在“戒嚴”期間回大陸探親被“警總”審訊,最後引發心髒病被嚇死。路長功一心想釣出另外3個老兵回大陸的“大魚”, 而嶽知春鐵心幫助老兵,明暗相鬥兩條線索展開劇情,最後這個漩渦牽扯到台灣政壇各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