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走出去”歐盟“請進來”(1 / 2)

中國“走出去”歐盟“請進來”

投資

作者:克裏斯蒂亞諾·裏茲(Cristiano Rizzi) 林威

得益於國內改革,中國已崛起成為一個貿易大國。通過國內改革,中國已從中央計劃型經濟體轉變為參與全球貿易的市場驅動型經濟體。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速了這一進程。無疑,中國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將變得更加明顯,在經濟和金融方麵尤其如此。中國也正在打造一個現代、和諧和高收入的社會(世界銀行報告《2030年的中國》),這將有助於中國政府為其逾13億的人口創造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時幫助提振全球經濟。

這些期望不僅體現在始自2013年10月新一輪的改革浪潮中,還體現在注重經濟增長質量的“十二五”規劃中。當然,這種投資“質量”的改善在跨境投資方麵也將得到複製,並將激發出比在本土市場更大的興趣。

“走出去戰略”是中國新出現的趨勢,同時受到中國政府的青睞。該戰略旨在分配近年來(尤其是國企)積累的巨大資源。事實上,由於近期出現的危機和人民幣升值,我們正在幫助中國企業對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市場)進行某種程度的“殖民化”(人民幣升值讓中國企業在歐盟的收購成本大降)。中國企業目前似乎正在改變其在歐洲的戰術,正著眼於那些讓它們獲得“歐洲目標”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的交易,而不是之前那種以合資形式與歐洲企業進行合作的交易——直到最近,合資形式還被用於獲取歐洲企業的那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的新變化表明,中國企業對歐洲並購交易的興趣已然加大。中國正在公開收購一些最有前途企業的戰略性股權。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也強調,看起來直接投資已成為中國和歐盟之間夥伴關係的主發動機。

人民幣的持續自由化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更為便捷的另一原因。根據市場對人民幣信心的強弱,這一因素將對中國未來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張或收縮產生影響。

了解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

自20世紀70年代市場化改革以來,特別是自90年代中國經濟擴張以來,來自其他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大規模湧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驚人增長。另一方麵,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一直相對較小,那些大玩家們(上文所述的國企)尚未準備好或不願跨出國門。如今,情況則完全相反:走出去的趨勢已成為一種“必需”,並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近年來,無論在質量還是價值方麵,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都出現顯著提升,並已成為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這一重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政府製定了大量有關對外直接投資的目標,其中包括:

中國擴大海外(尤其是在歐盟)投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大量可供配置的資源,而且中國也需要在西方獲得更多的商業關係,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相對於其他投資接收方,歐盟的監管法規較為寬鬆,而且正與中國談判一項更加全麵的協議,以進一步推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歐盟的落地。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對歐盟的投資中,中國占了近一半,總共達成153項投資交易。

然而,日益加劇的國內競爭也是中國企業瞄準海外市場的動機之一。激烈的競爭迫使中國企業(包括國有及私營企業)尋求新的銷售市場,和/或通過收購新的技術、品牌或專業知識來提升競爭力。

國際化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另一因素,因為這可以幫助它們從國內的其他市場參與者中脫穎而出,從而避免中國政府強製推動的行業整合。不同部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導致走出去戰略各自迥異。處於汽車或時裝等行業的中國企業不一定感覺到必須前往海外投資的壓力,因為它們在國內擁有龐大且不斷增長的銷售市場,但收購知名品牌(例如意大利的品牌)將有助於擴大在本土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