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植亞洲增長的“根基”(1 / 1)

培植亞洲增長的“根基”

編者語

作為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親曆者,不少中國人對於基礎設施落後的記憶,往往已經要追溯到童年時代——崎嶇不平的山路,翻越秦嶺時需要更換車頭的火車,沒有自來水龍頭的村落(那時卻還有甘冽的泉水),以及那些停電的夏天夜晚,對螢火蟲的瘋狂追逐。

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從各方麵減少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遠洋巨輪、大型噴氣式飛機、互聯網等等的問世,以及全球貿易結算方式的不斷改良,為推動更大範圍經濟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可能。

中國城市中長大的年輕一代,已經會在有意無意之間,談起倫敦百年前建造的地鐵,印度從不正點的火車,緬甸顛簸起伏的道路,以及巴基斯坦每天4-6小時的電力供應。

“未來1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將存在8萬億美元的缺口。”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亞洲開發銀行(ADB)的上述估算,本身也是提振區域經濟增長的“藥方”。

我們相信,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不僅將為亞洲人民提供更好地公路、鐵路、機場、電力以及供水服務,還將通過在互聯互通方麵的精心設計,為亞洲經濟的繼續崛起“加油”。

因此,我們選擇“基礎設施”作為本期雜誌的核心話題,並邀請來自印度、泰國、美國和歐洲的專家與讀者分享各自的洞見。

瑞銀(UBS)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納斯直言,支持建設和改善基礎設施的理由十分簡單:因為它能夠提高中短期需求,並增強長期的供應和趨勢增長。他指出,薄弱的基礎設施正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拖累,同時,亞洲持續推進的城市化將帶來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海量需求。

泰國前財政部長差隆波(Chalongphob Sussangkarn)指出,加強大湄公河次區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內部的交通連通性,被公認為發展這一次區域的關鍵戰略。沿貫穿老撾的南北走廊修建的昆明至曼穀鐵路,有可能給泰中老三國帶來“三贏”局麵。

印度基礎設施開發金融公司(IDFC)副董事長拉吉夫·拉爾(Rajiv Lall)則分析了印度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經驗教訓,建議政府牽頭組建一個大規模股權基金,經篩選產生的一批專業機構可利用這筆資金建設發電廠和高速公路,然後將其出售給國際投資者運營,以此代替更具挑戰性的“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私人部門參與。

前美國財政部負責開發融資的副助理部長斯科特·莫裏斯(Scott Morris)指出,既然中美兩國能夠就貿易和氣候問題達成共識,肯定也能在多邊開發銀行問題上找到共同點。他認為,美國應軟化抵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立場,因為中美實現“發展和解”(development détente),實際上的最大受益者將是區域內相對窮困的國家。

本期作者中,我們迎來一位重要的參與者——芬蘭前首相埃斯科·阿霍(Esko Aho)。在談及創新時,埃斯科·阿霍指出,任何國家未來的成功,都要求整個國家能夠成為一個知識密集型生態係統,並在整個私人和公共部門中采用最先進的技術。

埃斯科的分析,更像一個特別的注腳。人類數千年的成長史中,從未像今天這樣,富集了如此多的創新與知識。

對於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宏大願景,也許會是下一個增長到來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