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風暴時代兩個男人的抉擇
獨家關注
作者:唐新勇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至今已過去四年時間,但其造成的影響和後續波動依舊可怕,比如近幾年發生的歐債危機、迪拜危機、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等,都與2008年的金融風暴有一定關係。這段全球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時間區間,被稱為後金融風暴時代。
在後金融風暴時代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大背景下,2012年,有兩個溫州商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一個是林春平,從“金融大英雄”淪為階下囚;一個是胡福林,從震驚全國的跑路老板成為企業家自救的標誌性人物。仔細分析他們的人生經曆,我們不難看出:他倆和中國成千上萬的企業家一樣,都是2008年金融風暴的受害者。隻不過,在風暴過後,由於他們的選擇不同,而命運迥異。相比金融風暴,更可怕的是人心、人性的危機。但願林春平和胡福林的故事,能給讀者帶來一些啟示——
“大米之王”的彌天大謊
19歲那年,溫州小夥林春平來到深圳闖蕩,靠做皮革生意賺得盆滿缽滿。
漸漸地,林春平不再滿足於做小買賣,他放棄了收入穩定的皮革生意,跟風做起了自己並不擅長的航空貨運,結果不僅把前幾年賺的錢賠了個精光,還欠下一屁股債……
為了尋找發財捷徑,2005年後,林春平選擇了出國謀生。兩年內,他先後去過新加坡、加納等多個國家。2007年年初,他“衣錦還鄉”,在深圳成立了春平麗泰米業有限公司。他還經常回溫州拓展業務,並宣揚自己在國外發了大財,在廣東有了實業。
有人問他是怎麼發財的,他說是在國外做礦產生意,但沒幾個人相信。林春平想到了利用媒體宣傳自己。2007年4月,溫州某報頭版刊登了他的“創業奇跡”:他通過一家中介機構了解到加納有個銅礦,於是花了五十多萬美元接手,並且以10%的利潤回報和當地酋長打成一片,第一個月采礦便挖出價值上百萬美元的十幾克拉鑽石,但他始終決心回溫州發展,讓“國外淘的金在國內發光”……
這篇報道讓很多人相信林春平真的發達了。有人問他:“你過去做皮革,怎麼現在突然賣大米了呢?”他笑著說:“我這人就喜歡不按常理出牌,總是走與別人不一樣的路。你知道嗎?有一次我去香港參加世界性的經濟論壇,結識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位專家,對方告訴我,全球性的糧食商戰馬上要打響了,這塊市場會很熱……”
過去的債主聽說林春平發達後,紛紛要他還錢,但他反過來勸大家:“這點錢還怕我還不起啊?你們要是有眼光的話,就放在我這裏讓錢生錢吧,我保證你們今後會獲得更多的回報!”債主都信以為真,有的還繼續借錢給他。
2008年,金融風暴爆發,林春平的米業公司遭遇了重創,但他沒有接受現實,反而玩起了更大的金錢遊戲——當時,很多中小企業急需資金,他從中看到了民間借貸的商機,在圈子裏放出話,說他聯合西非、歐洲的一些溫州籍商人投資了1000多萬美元,在黑龍江、浙江、山東等地建立了糧食生產基地,他要做國內的“大米之王”。這些舉動讓他籌集到了許多民間資本,雪球越滾越大。
2009年,林春平又號稱投資5000萬元,將年產6萬噸的日本佐竹稻米加工流水線引進到了他在浙江蘭溪的生產基地。2011年年初,他在溫州成立中國春平集團,自任董事長,並對外公布集團下轄15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業務分布於40多個國家,年產值達50億元以上……
林春平的“生意規模”日益壯大。可他清楚這些都是空架子。借貸來的錢怎麼還?他隻能拆東牆補西牆。2011年下半年,溫州民貸危機爆發後,圈錢心切的他又找到了當地一家媒體,爆料自己花60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大西洋銀行。
由於中國人收購美國銀行史無前例,這篇報道出來後在全國引起了空前反響。2012年2月1日,在世界溫商大會上,林春平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很多人圍著他好奇地問:“你一個賣大米的,為什麼要去美國買銀行呢?”他笑著解釋:“我想拓展自己在美國的人脈市場,因為買了銀行,我就可以接觸很多那邊的政府高官、金融精英,還有機會參加各種世界組織的論壇會議,這些可都是無形的資產啊!”
其實,林春平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借勢圈錢。當時溫州正陷入民貸危機之中,很多民間資本不敢輕易投資,而他想借“收購美國銀行”之舉,建立起一個實力強大、值得信任的企業形象,從而吸引資本。
可紙包不住火。2012年3月,新華社記者在美國特拉華州、溫州兩地深入調查後,披露了林春平收購美國銀行一事純屬子虛烏有——他隻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價買了一家已宣布破產的經營性公司。謊言被揭穿後,林春平被迫向公眾鞠躬道歉。不久,在壓力下,他又辭去了溫州市政協委員職務,一場金融鬧劇草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