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鷹眼PK人眼(1 / 1)

鷹眼PK人眼

專欄

作者:駱明

門線技術——即通過科技手段判斷足球是否過線——在去年世俱杯的“處子秀”沒有掀起任何波瀾,但它進入足壇的大勢已不可逆轉。今年3月,國際足聯給第4種門線技術頒發了執照,6月聯合會杯上,國際足聯將采用德國的“進球控製-4D”係統,英超則決定從下賽季開始使用本國的“鷹眼”,該係統已應用於網球和板球。西甲也表示將考慮門線技術,但會先觀望兩三年,看看哪種技術更便宜。

但也有一些機構“逆潮流而動”。歐足聯主席普拉蒂尼便明確反對底線技術,認為歐足聯賽事現采用的底線裁判“更便宜”。而就在英超確定采用“鷹眼”的前一天,意大利足協主席阿貝特認為,意甲沒必要采用門線技術。為什麼這些足球界的頂級機構,會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錢,是重要因素。無論是“進球控製-4D”還是“鷹眼”,都需要在球場架設14台高速攝像機,所費自然不菲。巴西世界杯一共12個場地,以世界杯的暴利程度,采用門線技術自然是小菜一碟。而英超富得流油,在20個球場裝上“鷹眼”也不是難事,更何況,每套係統每賽季可以使用至少19次,比世界杯的利用率高多了。

歐足聯在歐洲杯上采用門線技術不難,但在歐冠中推廣的難度太大了。歐冠不是賽會製,賽場遍布全歐洲,不乏老少邊窮地區,有的場地,可能打完三場小組賽後便與歐冠再見。無怪乎普拉蒂尼說:“如果在歐足聯的國家隊和俱樂部賽事中采用門線技術,5年將花掉5000萬歐元。我寧願把這筆錢投入草根,而不是一年裏也許隻用判斷一兩個進球的門線技術。”意甲的經濟狀況和西甲相仿,都遠不如英超,自然不會“大幹快上”門線技術。

更重要的是,歐足聯和意甲都在實踐中體會到,有了底裁,真是用不著鷹眼了。上賽季意甲第25輪,AC米蘭主場1比1被尤文圖斯逼平,米蘭中場蒙塔裏射門,球過線51厘米被布馮撈出,卻未算有效,這讓米蘭僅領先少賽一場的尤文圖斯1分,埋下失冠伏筆。但本賽季意甲引入底裁後,所有類似判罰,裁判都“明察秋亳”。歐足聯在去年歐洲杯倒是尷尬了一次,烏克蘭對英格蘭,主隊德維奇的進球被誤判沒有過線,但正如歐足聯首席裁判官科利納所言,這是底裁試用近千場後的唯一誤判。更“幸運”的是,在此球發展過程中,烏克蘭越位在先,底裁的誤判,鬼使神差地拯救了另一次誤判。

沒有試驗過底裁的國際足聯和英超,則深感“幽靈進球”的切膚之痛,因此對門線技術滿懷熱望。2010年世界杯蘭帕德的進球,直接促成門線技術付諸實現。英超上賽季頻現門線冤案,本賽季依然發生,如2012年9月17日,埃弗頓迎戰紐卡斯爾,第72分鍾,埃弗頓前鋒阿尼什貝頭球攻門,被客隊後衛威廉姆斯門線解圍,慢鏡頭顯示球整體越線,主裁和邊裁卻視而不見。

鷹眼PK人眼,該選哪一種?如果我是決策者,肯定人眼優先。很簡單,底裁成本更低。在足球運動中,裁判支出本就是小頭(當然前提是裁判清廉,哈),增加兩個底裁不構成任何壓力,這比安裝及維護門線係統便宜多了。更關鍵的是,除了判斷球過線與否,底裁還能幹更多事情。現代足球節奏極快,一個主裁觀察場上局勢力不從心,禁區更是各種爭議的“動感地帶”,有底裁嚴密監視,一是減少禁區內的關鍵誤判,二來對雙方球員都是心理威懾,假摔或犯規多少謹慎一些。

而且門線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尤其是現在擬采用的兩種技術,都通過攝像機回放來判斷,假設球正好被門將摁在身下,攝像機照樣看不到!這並非吹毛求疵,2012年4月15日足總杯半決賽便有相近例子,切爾西主場5比1勝熱刺,馬塔攻入藍軍第二球時,熱刺門將、兩名防守者與特裏共4人糾纏倒在門線附近,球正好打在他們身下,事後普遍認為此球未進,但現場鏡頭多角度回放,一時都很難確定。單看這一點,“芯片足球”似乎是更保險的選擇——在足球中植入芯片,一過線便自動感應。

從足球本身的角度,底裁也占據了道德高地。即使是我們身邊的業餘球賽,采用底裁也可以立馬辦到,而門線技術注定隻能在高級別職業足球賽中采用,這必然把足球分成兩類:富人的足球和窮人的足球。

當然,底線裁判終究可能犯錯,如果在重要賽事中再出現一次英烏之戰的尷尬,便可能毀掉底線裁判的名聲。其實,在特定場合,如世界杯或歐洲杯上,鷹眼和人眼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使用門線技術,可基本杜絕門線懸案,而底裁協助主裁嚴管禁區,甚至可以在門線技術失靈(機器和人一樣會犯錯) 時幫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