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瞧著睡醒的孫齊兒:“馮哥找到了,胳膊斷了腿斷了,我把人治好了,還在醫院休息。你中了迷藥,我送你回鍾山了,你先休息吧,我要回去了……”
“我全身好軟,要不你陪陪我?”
王博將被子一掀:“你要我陪你?好啊!”
“不要!”
……
王博蹲在藥房裏,滿屋的射幹,被張浩然按他要求分做了分類。
能用的還是不少,剩下受潮的,就先曬著吧,好在最近沒雨。
射幹和虎骨都找到了,該做止血丹了。侯光明的方子不能浪費,這種外傷藥,用處極大。特別像是張浩然,或是白老三家裏的采藥人,在野外工作的要有個割傷劃傷,隻要是皮外傷都有用。
王博還打算將這方子改善,做成藥膏,這樣還能免掉最後曬幹,再碾成粉末,把它做成藥丸的步驟。
先按比例熬製,前後要花四天時間。拿了兩口大藥鍋,直接在木屋外挖了兩個洞,把柴火放在洞裏,做成土灶的模樣,再將鍋架在上麵。
按時間按比例依次將藥材放入鍋中,虎骨還得省著些用。
中間要不停的翻鍋,這樣才能保證最後熬出來的是藥膏,而不是水幹後變成藥渣。
活挺辛苦,王博和張浩然就分工幹,徐姝麗有時還來幫手。
四天要不分晝夜,張浩然就幹脆住在了小屋那邊。
“你先拿那套鋼針用吧。”
王博坐在鍋旁,把口袋裏的鋼針抽下來遞給徐姝麗。
針灸用的針分老九針: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九種。
又有新九針:磁園針、毫針、梅花針、三棱針、鈹針、鋒勾針、鍉針、鑱針、圓利針、火針九種。
老九針是自古傳下來的,從《黃帝內經》裏就有老九針的記載,在《靈樞》和《素問》中都有。
而何病用何針,什麼穴道用什麼針都有講究。
像是镵針,又叫箭裝針,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要用於淺刺皮膚出血,治療頭身熱症等。
新九針是現代發明,王博並不喜歡,老頭子也說是標新立異。像是現代的什麼微量元素針、遠紅外針、靜電針,都是扯淡。
針術不過關,就是用再高科技的針都是白搭。
而以徐姝麗現在的能力,適合用鋼針。
“鋼針?”
“你手勁還不夠,認穴還算可以,銀針、金針都較軟,等你熟練了,我再把金針給你。”
“嗯,那我可以幫鄉親們針灸了?”
“一些基本的手法,可以用了。”
得了王博的認可,徐姝麗高興的親了他下。
王博瞧鍋又快糊了,忙起身拿起鍋鏟翻動。這之後還要去一次藥渣,把鍋裏的雜質去掉。然後加入蜂蜜,以讓藥液能夠變得粘稠。
一鍋大概能出個十斤左右吧,兩鍋就是二十斤,成本也不便宜了。光是虎骨,都加了二兩。這算來就是三四萬。
還不說射幹和別的藥材,一鍋的成本要在五萬以上了。
要是沒效果的話,那可以把侯光明的骨頭扔去燒了。
想到這個,得找個機會把侯光明的骸骨關回家才是。
“這事交給馮……”
孫齊兒想到馮思加還躺著,就讓小武去拿骸骨,至於侯光明的軍籍什麼的,她有辦法能查到,到時是安葬在烈士陵園,還是別的地方,那要看侯光明的家屬的意思。
王博繼續翻著鍋,看徐姝麗靠在地上睡著了,就抱起她送到床上。
人放下來,看見床頭厚厚的三本筆記,一怔後翻了翻,才發現,其中兩本是她記下來的王博行醫時的單方和說過的話。
一些是她的讀醫書的筆記,還有一本則是她在做村長和村委會主任後的流水賬。
村裏的大小事都寫著,李家長張家短的,都記得一清二楚。
王博將筆記放下,在她額頭上親了下,繼續盯著藥鍋。
四天後藥終於熬好,把藥膏先放在個泡藥酒用的大瓶子裏,再拿一個小盒子裝了一盒。
張浩然就提著兩隻雞過來了。
“我們這山裏也養了幾隻雞,張爺爺這雞就不用拿來了吧?”
“你這是止血膏,不拿雞來試?”
“我想用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