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元培的另一個稱謂(1 / 1)

蔡元培的另一個稱謂

閑話·閑話不閑

蔡元培先生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物。他身為前清翰林,卻熱心於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1904年組織光複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革命信念終生不渝。他從舊時代過來,卻有著非常前衛的教育思想,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宣揚勞工神聖,“以美育代宗教”。一句話,作為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作出了非同一般的貢獻,影響十分深遠。

然而,對蔡元培,也許最恰切的評價應該是:他首先是一個好人,一個時刻準備燃燒自己溫暖別人的好人。

蔡元培特別關心別人。民國二十一年春天,蔡元培到武昌珞珈山小住,武漢大學的同人熱烈地歡迎他。當時學生輩的陳西瀅正病臥在床,不能行動。蔡元培走上百餘級石階專門去看陳西瀅。一年夏末,陳西瀅與蔡元培一同去北平。車快到北平時,蔡元培對陳西瀅說:跟他一起乘車是不用花錢的,這一次一個錢也沒花,心裏覺得很不安,飯車的賬希望陳西瀅讓他開銷。蔡元培說得這樣委婉誠懇,陳西瀅也不好堅持。第二天早晨發現不但飯費,連睡車上茶房的小費他都付過了。車到站時,蔡元培又說他帶了一個當差,並且有人來接,行李有人招呼,勸陳西瀅將行李放到一處運去。陳西瀅非常感動,後來專門寫文章提到這些事。

蔡元培待人寬容、熱情,卻也不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當朋友做了錯事,他敢於直言不諱地指出來。羅家倫《偉大與崇高》一文回憶:1935年,蔡元培到南京,當時還是南京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的汪精衛請他吃晚餐。蔡元培苦勸汪精衛改變親日立場,鐵心抗日。蔡元培說這些的時候流下了眼淚,滴在湯盤裏,和湯一道咽下去。

(選自《不為繁華易素心——民國文人風骨》/遊宇明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