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找落差還是找虐(1 / 3)

知青,這個詞對於李睿來說並不陌生。以前很多傷痕文學中都避免不了這個詞,而且他那個拋夫棄子的娘曾經也是知青。

他知道知青在特殊時代是一個很苦難的群體,包括當年那個狠心的娘為什麼會嫁給李富貴這個沒多少文化的混混,說穿了就是太苦了,並且對前途希望的渺茫才不得不尋求庇護。

但是苦難這個詞,對於李睿的理解來說卻是膚淺的,他隻能憑想象去理解馬劍羚當時的心態,卻始終沒個頭緒。

為此他特地問過戴斯傑,問他當時下放到邊遠山區是什麼樣一個感受?戴斯傑沉吟了良久,說出了兩個字:“落差!”

“落差?”

“當年我下放的時候才十七歲,剛開始是迷茫和恐懼,但感受最深的還是落差!相比物質上落差,最讓我們這些知青最不能忍受的是精神方麵的落差。”

可能看到李睿還不能理解,他又笑著道:“咱們舉個例子吧,比如現在的人都已經習慣了吃過晚飯看看電視,條件好的還能上上網打打遊戲。我們那時都是屬於條件好的那種,但突然把你放到一個既沒有電視,更別提電腦和網絡了,每天除了辛苦的勞動,啥都沒有,不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任何可以消遣或許學習工具,你會不會感到無聊?空虛?在精神上無法忍受?”

落差!

收工後回到賓館,他一直在琢磨這個詞,就連隔壁的周訊約他一塊兒出去逛逛,他都沒這個心思。

折騰了好久,還真讓他琢磨出點東西。之前他一直覺得他的人生從未品嚐過苦難的滋味,所以跟馬劍羚這個角色的代入感不強,但他現在有點明白這個代入感不強並不在於品嚐苦難的感受,而是更缺乏那種人物心境落差的契合度。

這麼一想,事情就變的簡單了,這可不就是體驗生活嘛!之前拍《征服》的時候,包括王保德、李一祥和張力他們不也都體驗過,他當時是沒時間,要是有時間的話,他也想跟在社會大哥身邊體驗一番。

當然他現在要體驗的可不是那種表麵意義上的生活,而是想體驗戴斯傑口中的那個“落差”。

他現在星級賓館住著,鬆軟的大床睡著,睡不著的時候可以看看電視,翻翻雜誌,肚子餓了,打個電話,餐廳有送餐服務,甚至比在家時的生活要更加舒適,這樣怎麼可能演繹出落差感呢?

其實體驗生活,當初在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老師就經常強調,想要演好一個角色,首先就要把自己抹幹淨,換成另外一種身份。比如以前演員拍電影,扮演農民、警察、軍人等角色,都需要前期有一段時間的體驗生活,這樣才能演出人物神韻。

李睿還曾聽女朋友說過,據說章紫怡被張一謀挑中出演《我的父親母親》之前,就把她扔到秦省農村,體驗了長達好幾個月的農村生活,象挑水這種農活,必須要桶裏有水,扁擔是彎的,挑起來一蕩一蕩的富有韻律,為了練這個挑水的動作,章紫怡的兩個肩膀甚至都磨破了。

想想這些年自己拍的那些戲,很多都是古裝戲,而且很多都是他自己編劇,古裝劇自然不用體驗什麼生活,特別是他在抄劇本的時候,角色都在他腦子裏走過一遍,加之演對手戲的,幾乎都是原版人物,在他腦子裏不斷地還原和體驗,所以在演的時候,不至於落下風。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笑傲江湖》,但當時他以小李子的表演為模板來刻畫令狐衝這個人物,不得不說在那部戲之後,他的表演水平上了一個層次。

至於說到現代戲,第一部《蘇州河》雖有模仿的痕跡,卻更像是在演他自己;而《征服》,不得不說模仿原版孫宏雷的表演痕跡更重,同時也少不了他本人對混混這個群體的了解。

所以這麼長時間過去了,他都差點忘了上學的時候老師不斷強調的體驗生活是演員表演的基礎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