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季飲食應做到5多5少(1 / 1)

春季飲食應做到5多5少

健康與養生

1.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季風多雨少氣候幹燥,氣溫的變化大,此時人的免疫力若稍有下降,就會患上易感的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鼻炎、胃腸炎、麻疹及過敏等。主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能直接轉化成熱量,還能滿足人體對營養的基本需求。另外,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護腸胃。中醫認為,春季應注重調養脾胃,宜多攝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攝入富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的豬肉湯、魚湯、牛肉湯、菠菜、豆類、動物內髒、刺激性調味品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因此,人們在春季應多吃主食少吃副食。

2.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中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而肝氣過於亢盛則會影響到脾(肝木克脾土),因此,過多地食用酸甜的水果會使肝陽更加亢盛,故春季宜多攝取甘溫類的蔬菜以調養脾氣。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不僅具有疏通血管和腸道的特殊功能,還能幫助肝髒加快對蛋白質、糖類、脂肪的代謝。因此,人們在春季應多吃蔬菜少吃水果。

3.多豆少肉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要少吃肉,但應該怎樣少吃呢?按照“膳食平衡寶塔”的要求,正常人每天攝入的瘦肉應控製在75克左右,即一副撲克牌大小。體力勞動者和男性可以適當地多攝入一些紅肉(在烹飪前呈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腦力勞動者、女性及身體機能退化的老年人,應多攝入白肉(在烹飪前呈白色的肉,如雞肉、鴨肉、鵝肉、魚肉、蝦肉、蟹肉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的肉)。肥胖症患者、心髒病患者和高血壓病人更應少吃肉。豆類食物被科學家稱為“地裏長出來的肉”。人們應多攝入豆製品,如水豆腐、豆腐絲、豆腐幹、豆腐皮等。豆製品可以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蛋白質。

4.多水少油

春季多風、幹燥的氣候會加劇人體內水分的流失,引起頭痛、便秘、體重增加、上火等症狀。因此,人們在春季應多補充水分來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盡量少攝入油膩易上火的食物。特別是中老年人,可在每天清晨起床後喝點蜂蜜水,這樣做有助於清洗腸道、排毒祛火,以達到補充水分、潤腸通便的目的。

5.多醋少鹽

攝入過量的鹽不僅會使人體內的鈣質大量流失,還會使人的血壓升高。炒菜時,應盡量少放鹽、醬油、番茄醬、辣椒醬和咖喱等調味品。此外,人們更要小心看不見的鹽,比如餐館中的紅燒菜、燉菜等菜品,薯片、罐頭及快餐等食品中都含有較多的鹽。醋是廚房中的保健調味品,在炒菜時不妨放一點。用米醋醃製成的泡菜能有效地降低人的血脂,在麵食中搭配一點陳醋有助於胃腸的消化,做魚和骨頭湯的時候放點醋,有助於人體對鈣質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