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生態農業啟示錄

環球

作者:林惠貞

古巴,一個拉丁美洲的國家,但古巴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農業,都市居民吃的蔬菜、餐桌上的米飯,75%來自生態農場。當有機農業在全世界蔚為風潮,古巴農民早在20年前就不用農藥化肥。在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石油資源枯竭的今天,古巴用多樣化的耕作方式,為全世界提供另類的糧食新解。

“在古巴,要買農藥化肥隻能在黑市買,而且還很難找!”專門研究古巴農業的香港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陳美玲說。

不過古巴引以為傲的生態農業,其實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展開的。在1993年以前,他們和世界上大多國家一樣奉行“綠色革命”,以大量的農藥化肥換取產量。但隨著蘇聯體製崩潰,加上美國對古巴展開的一係列經濟製裁,禁止石油、各種物資外運,等同宣告機械化農業的死刑。上世紀90年代末期,古巴的塊莖類作物產量下滑96%、水稻產量重挫六成,讓他們不得不思索另一條出路。

1993年,古巴開始“複古”農業,學習不用農藥化肥、大型農機,以傳統牛隻、人力耕作,農園除了種菜,還畜養各式各樣牲畜,自家門口就是堆肥場,“在1993年前,古巴使用牛犁的農民大概隻有70-80個,現在幾乎每個村落都有牛。”陳美玲說,牛除了是重要耕作夥伴,糞便還是田裏最佳的肥料來源,自然界中各種昆蟲則是農民的好幫手。

古巴政府確立“生態農業”政策後,各個大學開始進行天敵防治研究,還協助農民田間交流,分享保種、抓害蟲心得。經過一連串農業改革,目前古巴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達到六成以上。

不過陳美玲強調,古巴的農業政策並不強調“有機認證”,昂貴的有機認證食物,通常會出口到其他國家賺取外彙,國內則以“生態農業”為標準,讓每個人都買得起幹淨健康的食物。

此外,古巴的生態農業也不等於零化肥,事實上,有些當地農民認為,適當的化肥可能有助於生產,但由於政府限製化肥農藥買賣,農民隻能在黑市交易,“隻是有些連黑市都買不到,農民也認為作物被蟲咬是很正常的事,不會自動使用農藥化肥。”

除了生態農業,來到古巴,你可能還會看到高級的華樓大廈前,種著一排排蔬菜、玉米、花卉,每塊土地至少種了20個種類的蔬菜。在台灣,這可能是都市人的休閑娛樂,但在古巴卻是隨處可見的景象。

陳美玲表示,古巴政府將都市周圍5公裏定為城市農業,10公裏定為郊區農業,全麵禁止農藥化肥,都市居民可以到這裏買菜,若有興趣也可在自家門口種菜,食物裏程超短,有些農民甚至會設置小型風力發電機、自製儲水係統,實現自給自足的循環型農業。陳美玲指著自家被蔬菜淹沒的民宅入口,笑著說:“自從來到古巴就被他們感染了,感覺一定要好好利用家裏每一塊土地。”

許多農場會有小型風力發電機和儲水槽,連能源都自給自足。這種精細且多樣化的種植,讓古巴就算麵臨劇烈的氣候變遷,作物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保有一定的糧食自給率。

這些都市的零碎土地,也成為許多婦女的經濟來源,他們種植花卉到市場換取現金,奇妙的是,花園旁竟然還種著一株株玉米,“用玉米把害蟲喂飽,他們就不會來吃作物了。”陳美玲佩服地說,農民的智慧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古巴的農業也麵臨人力短缺的問題。陳美玲說,古巴國土約有10萬平方公裏,其中一半都是可耕地,實際種植麵積約有500萬公頃,不過農業從業人口卻隻有9%。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巴從事農業的收入,比公務員還要高出兩三倍,即使收入高,仍然無法吸引年輕人種田。“關鍵還是在種田實在太辛苦。”陳美玲表示,古巴人才濟濟,拉丁美洲有10%科學家來自古巴,許多年輕人就算從農業相關科係畢業,也可能選擇其他職業。

雖然古巴的生態農業麵臨挑戰,但“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認為,作為全球唯一一個經曆能源危機且成功轉換農業政策的國家,古巴的生態農業的確值得台灣借鑒,“台灣應該效法古巴,將農業從經濟性的思維,轉換為多樣化的糧食生產,維持生產平衡,提高糧食自給率。”

台大農業化學係退休教授張則周也大大讚揚古巴的生態農業,他表示,台灣應舍棄農藥,走向合理化施肥,並且建立循環型農業。台灣有些原住民部落已經自己養牲畜、在田間空隙種空心菜、養吳郭魚,自給自足,麵對氣候變遷和糧食短缺,台灣應該盡早改革,提升糧食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