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血淚

電影劇本

作者:張曉峰 張明師

1.田家灣日

山村一古樸的農家小院,悠揚的古箏聲在回蕩,時而低沉,時而激越,如萬馬奔騰,如江水咆哮……

一個中年男子蓄著長發,瀟灑、飄逸地在抓箏,十幾個少年少女端坐在各自的古箏前,觀看田茂林老師的表演,一曲終了,學生們興奮地鼓掌……

2.大賽會場日

主席台上坐著6位評委,主席台上方懸掛著“中原首屆古箏大賽”字樣。

主席台前麵擺放10台古箏,選手們齊奏《高山流水》曲子。

台下有數百人在觀看大賽,不時有掌聲響起。

3.大賽會場日

大會主席手拿文件夾站在舞台中央,大聲宣布此次比賽結果:本次古箏大賽,榮獲集體一等獎的是鄧縣代表隊,優秀指導老師是田茂林。

田茂林上台,從主席手中接過錦旗和證書。

突然,一陣飛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天空中幾架飛機投下幾顆炮彈,比賽會場亂作一團,哭喊聲一片。

田茂林帶著田宜生、楊水妹等人抱著古箏逃難……

4.汪府夜

田樂姑娘氣衝衝地坐在椅子上。

日軍翻譯汪國生走過來:紫春姑娘,能娶到你是我三生有幸啊!

田樂:我不叫紫春,我是田樂,你是我的殺父仇人,我跟你拚了!

汪國生:田樂姑娘,這些都是日本人指使幹的,不關我的事,有話好好說。

田樂:你答應我從此不再禍害中國人,幫我找回田記古箏,不然,你沒有好下場。

5.日軍司令部夜

炮聲、槍聲震耳欲聾。

日司令官正焦急地打電話求援,幾個軍官也不知所措。

這時,潘連長和田宜生等人衝進來,擊斃了日本軍官。

田宜生抱著久違的田記古箏,親吻了一下,淚如泉湧。

推出片名:古箏血淚。

6.田家灣日

山村一處古樸典雅的農家小院內,幾棵參天大樹灑下片片綠蔭,四間正房,一間配房。

正房中間有八仙桌椅,前麵放一台古箏,有田記字樣。

田茂林邊看曲譜邊記錄著,忘情地坐在那裏沉吟。

田茂林對著新編的曲譜在試彈曲子,一雙大手在古箏上跳動。

妻子吳靈芝從廚房出來:他爹,飯都涼了,吃完飯再彈吧?

田茂林邊彈古箏邊答應:好,你們先吃,我彈完這支曲子。

田宜生和田樂跑來,圍在父親兩邊,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父親的一舉一動。

7.田家灣日

中年的楊欽州推著獨輪車從村外走來,他一身商人打扮。

楊欽州將獨輪車放在田家門外,敲門:茂林兄弟,茂林兄弟。

田宜生拉開門:是楊伯伯。

田茂林:楊大哥,來,來,屋裏坐。

楊欽州將古箏從車上搬下來,隨田茂林進屋:兄弟,我廠生產的新式古箏,送你一台,權當小女的學費。

田茂林:嗬嗬,老兄見外了。

楊欽州:小女水妹跟你學了一年多,進步不小,晚些天我送她來,讓你再點撥點撥。

田宜生:水妹學得可好了,比我都強。

田茂林惋惜地:水妹天資聰穎,是個才女。可惜啊,小日本像瘋狗一樣亂咬,我的古箏培訓班快辦不成了。

楊欽州把古箏放好,隨手彈了幾下說:兄弟,天無絕人之路,別光想不高興的事。你聽聽,這箏聲音多脆。

田茂林苦笑了一下:謝謝老兄,謝謝老兄。日本人這幫狗娘養的,把我們害苦了。

8.日軍司令部日

縣城一座大院,大門有荷槍實彈的衛兵把守,門左邊有一塊白底黑字的“大日本皇軍駐鄧縣支隊司令部”牌子。

9.司令部辦公室日

屋內擺放著一應俱全的辦公用品,牆上有日本國旗。

日司令官在辦公室內來回踱步,旁邊站著日本大佐孟太次郎和翻譯官汪國生。

日司令官怒斥二人:次郎君,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僅要征服中國人,更要征服中國的文化。

孟太次郎:司令官,我們多方尋找,還沒有找到古箏高手。

汪國生:太君,我聽說離縣城45裏有個田家灣,村裏的古箏樂師田茂林在中原地區很有名氣。

日司令官:我們辦藝妓班不光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回國報效天皇陛下。汪君,你們帶慧子小姐去學藝,學成後讓慧子培養我們的人。

孟太次郎:嗨,我們明天出發,去田家灣。

10.山村古道日

兩匹馬上馱著三個人在疾馳。

翻譯官汪國生扭頭告訴孟太次郎:太君,前邊就是田家灣了。

孟太次郎:呦西。

11.田家院內日

十幾個少男少女在聽老師授課,每人麵前放著一台古箏。

田茂林心情有點激動:弟子們,我田茂林大半生以唱曲賣藝為生,眼下,時局動蕩,大家更要珍惜時光,傳承好祖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藝術。下麵我給大家講授剛編的曲子《打雁》……

大門被“嘭”的一下打開,大家麵麵相覷。

汪國生:田老師,皇軍要成立藝妓班,想送一名學生跟你學習。你是南陽一帶的彈箏高手,特地向你請教。

田茂林:學習,學習什麼呢?

孟太次郎:哈哈哈,來這裏就是要學習古箏彈奏,其他的你會嗎?

田茂林輕蔑地:哼,教日本人,我不會。

孟太次郎:田老師,中日親善,文化也要交流嗎,不要謙虛。慧子,來,見過田老師。

慧子向前給田茂林施禮:見過田老師。

田茂林:古箏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隻彈給中國人聽。

慧子見田茂林如此,羞得低著頭呆立一旁。

汪國生:田茂林,皇軍前來找你傳授技藝,是看得起你,別不識抬舉。

田茂林氣憤地:抬舉我,他們殺我百姓,占我國土,難道這也叫抬舉?

孟太次郎:我大日本天皇是想中日親善,東亞共榮,可你們不友好嘛。

田茂林:你們回去吧,我不能養虎為患啊!

汪國生:田茂林,你敢蔑視皇軍,我這就送你上西天。

汪國生掏出手槍,指著田茂林。

田茂林鄙視地望著汪國生。

孟太次郎:田老師,隻要你跟皇軍合作好處大大的,你考慮考慮,我們改天再來。

孟太次郎等三人揚長而去。

12.田茂林家夜

田茂林和吳靈芝和衣躺在床上。田茂林點燃一支煙,猛吸一口,嗆得連連咳嗽。

吳靈芝:他爹,你就走吧,看他們凶巴巴的。

田茂林氣哼哼地:就你膽小怕事,可我不怕!

吳靈芝:他爹,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吃飽飯,咱得罪不起這幫鬼子啊!

田茂林:咱中國人就是心太軟了,不然,能讓小鬼子打進來?

吳靈芝:你自己不怕,你得為咱的兩個孩子著想吧。光棍還不吃眼前虧呢!

田茂林:我怎麼不為孩子著想了。我去教日本人了,這群學生誰教呢?你教?

吳靈芝:那讓他們都回家唄,兵荒馬亂的,學好了也沒用。

田茂林怒吼道:我是不會教這幫狗娘養的,人模狗樣的。

吳靈芝:他爹,不去也行,咱們出去躲一躲,或許能躲過這一劫。

田茂林:你睡吧,我自有主見。躲到哪裏去呢,到哪都一樣啊!

吳靈芝吹滅燈,兩人都不說話了。

13.楊欽州家日

縣城一個中等家庭的院落內,楊欽州正在指揮幾個工人做古箏。

楊欽州:兄弟們,這批貨都是為皇軍的藝妓班定做的,可不敢馬虎。

楊水蓮:爹,日本鬼子壞透了,賣給他們不給錢咋辦呢!

楊水妹:賣給他們也不會用,調音時別調好,讓她們彈不出好曲子來。

楊欽州虎著臉:傻閨女,咱們是做生意,誰給錢賣給誰。箏的音質一定要調好,對誰都要誠信啊!

14.楊家古箏廠日

兩排古箏整齊地排列在那裏,楊水蓮為每台古箏正音。

楊欽州:水妹,每台古箏都要試彈一首曲子,音質不好的不能出廠。

楊水妹不情願地答道:知道了。

楊水妹坐在一台古箏前,試彈曲子《秋雁》。激越的箏聲像禦園裏的牡丹、晴日下的杜鵑,朝露中的石榴,讓人浮想聯翩……

15.田茂林家日

田茂林正在為田宜生和田樂講解彈箏的技法。

一輛軍用吉普車駛來,停在院外。

孟太次郎進屋:田老師,我奉川島次郎司令的命令,前來請你,車就在門外,跟我們一起走吧。

田茂林:哼,上次不是給你們說了嗎,古箏是彈給中國人聽的,你們不懂。

汪國生:田茂林,皇軍司令部已購買了10台古箏,藝妓班就等你教課了,這次你無論如何都要去。

田茂林:我要是不去呢?

汪國生:不去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田茂林:你也配做一名中國人?天天像狗一樣圍著這群鬼子轉,真是無恥!

孟太次郎命令司機:把他的古箏搬上車,帶走!

一個日本兵上前去搶古箏,被田茂林一把推開,凶狠的日本兵“哇哇”直叫,一下將田撲倒在地。

汪國生將古箏抱起就走,田宜生拽住古箏不鬆手,被日本軍官一腳踹倒在地。

田茂林抓起一個小板凳砸向汪國生,頓時,翻譯官頭上鮮血直流,孟太次郎掏出槍射向田茂林,田茂林一下倒在地上。

吳靈芝撲在田茂林身上號啕大哭。

田宜生和田樂也抓住父親大聲喊叫:爹,你醒醒,醒醒……

孟太次郎一行三人帶上古箏乘車而去。

16.田茂林家日

田茂林微睜雙目躺在床上,鮮血浸染了他的衣衫,吳靈芝用頭巾使勁捂住傷口。

吳靈芝:他爹,你真傻啊,咱跟這幫孬種拚不著啊!

田茂林睜開眼,瞪了一眼,喘著氣說:做人要有骨氣,我不怕他們。帶好兩個孩子,我是不行了,你們去南陽投奔楊老板吧,他是個好人。古箏,古箏……

吳靈芝:他爹,他爹,你不能走啊!

田宜生和田樂也哭成了淚人。

17.日軍司令部日

日軍司令官川島次郎坐在沙發上,麵前擺放著搶來的田記古箏。他輕拂一下琴弦,頓時有一種高亢、激越的聲音掠過。他望著古箏上唐天寶三十年製和刻有田記字樣,輕輕地搖了搖頭,兩手輕撫古箏,陷入沉思……

(閃回)

童年時的川島次郎在練古箏。

青年時的川島次郎在彈奏古箏曲。

川島次郎被征入伍。

川島次郎在戰場上衝殺。(閃回完)

18.古箏廠日

一輛日式吉普車停在古箏廠門外,從上麵下來翻譯官汪國生和一名士兵。

汪國生:楊老板,賣給皇軍的古箏音質不好,我們又找上門了,哈哈哈。

楊欽州驚訝地望著汪國生:太君,我們的古箏質量上乘,絕對不會有雜音的。

汪國生:音質好不好你自己心裏明白,要不你跟我們走一趟。

楊水妹:音質好不好,這幫鬼子能聽出來?都是你瞎參謀。

汪國生訕笑道:小姑娘,你懂嗎?

楊水妹:琴音是我調的,我不懂你懂?

汪國生:既然如此,那你就跟我們到司令部走一趟,調好音你再回來。

楊水妹沒好氣地:我不去,嫌不好你拉來吧。

楊欽州:水妹,不要瞎說。太君,別跟小女一般見識啊。

汪國生:楊老板還是明事理的人,那就讓這位小妞跟我走一趟吧。

楊欽州:水妹,你就跟太君去一趟,調好了就回來。

楊水妹:不去。

汪國生:不去?得罪了皇軍,你的古箏廠不想幹了?

楊欽州:水妹,爹求你,去吧。

汪國生:走啊,別敬酒不吃吃罰酒。

汪國生推了一下楊水妹,她極不情願地上車而去。

19.縣城某宅日

慧子正試弄田記古箏。

楊水妹走進來,望著古箏浮想聯翩。

(閃回)

田茂林在教弟子們鉤、彈、扶箏的技巧,水妹專注地望著師父。

田茂林:水妹,你是門裏出身,不會也通三分,你彈一下,讓大家學一學。

楊水妹羞澀地在古箏前表演。

楊水妹和師兄田宜生在一起切磋技藝。

田宜生給水妹作示範,水妹深情地望著田宜生,欲言又止。(閃回完)

慧子:楊水妹,你試好箏別回去了,就在這裏教大家好嗎?

楊水妹:我學的時間短,不會教。

慧子:楊水妹,你不願意為大日本皇軍效勞嗎?

楊水妹:不是。

慧子:這把古箏的主人田茂林就是不願為皇軍效勞,被槍殺了,你要識趣呦。

楊水妹:槍殺,你是說……

慧子:對,就是這把古箏的主人。

楊水妹:啊……

20.集鎮書場日

台上左邊有個三弦手在伴奏,一個老者手拿剪板在演唱,台下有穿著不同的幾十人在聽書。

一天瑞靄光搖曳,

五色祥雲飛不絕。

白鶴聲鳴震九皋。

紫芝色秀分千葉。

中間現出一尊仙,

相貌昂然風采別。

神舞虹霓幌漢霄,

腰懸寶籙無火滅。

名稱赤腳大羅仙,

特赴蟠桃添壽節。

人群裏叫好聲一片。

田宜生提著籃子在聽書。

散場了,人們都將錢放入看場人的盤子裏。田宜生身上沒有錢,正想溜走,被看場子的人一把揪住。

看場子的人:沒錢別聽書,下次讓我看見,非揍扁你不可。

21.另一書場日

田宜生進來,見一位留著長發的老者在抓箏,一些人在圍觀。

人群中有人議論:這就是“琵琶神指”馬先生。

另一老者:我聽了一輩子,馬先生是這一個。(伸出大拇指揮了揮)

田宜生越聽越入迷,不自覺地往前趨了趨。

看場子的人吆喝道:喂,喂,往後站,往後站,別搗亂。

22.古箏廠日

楊家,老板娘柳鶯歌與兩個女兒正在吃飯,老板楊欽州從外麵推門而入。

柳鶯歌:見到田家的人嗎?

楊欽州:沒有見到。問村裏的人,有的說他們全家搬到縣城了。

楊水妹:爹,沒有在縣城找一找啊?

楊欽州:我在縣城找了一天,沒有見到田家的人。

楊水蓮:他們不會又出什麼事吧?

柳鶯歌:這個亂世,人都沒法活了。

楊欽州“唉”了一聲,坐下一言不發。

23.古箏廠夜

楊家,楊水蓮躺在床上休息,楊水妹坐在一旁低頭垂淚。

楊水蓮:水妹,睡吧,明天還要早起幹活。

楊水妹:我睡不著。田老師走了一年多,他家裏人也沒有音信,愁死人啦!

楊水蓮:宜生他們不會有事的。

24.楊家另一房間夜

楊欽州和妻子也都愁眉不展。

柳鶯歌:他爹,宜生他們家總不會……

楊欽州:不會有事的,我再托朋友打聽一下消息,說不定宜生還會從藝的。

柳鶯歌:宜生是個好後生,要是能招個上門女婿……

楊欽州:唉,再說吧,睡吧。

25.日軍司令部日

川島次郎:慧子小姐,藝妓班成立一年有餘,怎麼就彈奏不出一首好曲子。

慧子:司令官閣下,這些姑娘基礎太差,但舞蹈跳得還可以。

川島次郎:古箏是支那人流傳千年的民間藝術,一定要設法掌握技巧,早日學成,報效天皇陛下。

慧子:嗨!

汪國生:司令官閣下,我覺得還是要尋找些有一技之長者充實藝妓班。再者,尋找田家人的下落,搞到田茂林遺留下來的曲譜。

川島次郎:好!這個就由你和次郎君負責,盡快找到曲譜。

汪國生:是太君!

26.小巷日

“琵琶神指”馬先生由徒弟跟隨穩步行走,田宜生提著籃子緊隨其後。

馬先生往後扭頭,看到田宜生跟隨自己,他一努嘴,兩個虎背熊腰的徒弟上前揪住田宜生。

田宜生:馬先生,我是,我是……

馬先生:你在我的書場聽了一年多了,我早就注意到你了,想幹什麼?

田宜生:小的愛聽書,想拜您為師。

兩徒弟一使勁,將田宜生摔倒在地。

馬先生用手示意一下。

田宜生一下跪在了馬的跟前:師父,徒弟給您磕頭了。

27.田家日

田樂坐在古箏前輕拂琴弦,沉吟良久。

田樂:哥,你從馬師父那兒都學到什麼了,能教教我嗎?

田宜生:馬老師的唱腔、指法、神韻都讓我著迷,但學得來可不是件容易事。

田樂:是嗎?我也要跟你去馬老師那兒學習。

田宜生:馬老師怪怪的,你還是別去了,我學會了回來教你。

田樂:好。

田宜生:妹子,咱家的田記古箏被日本人搶走,爹爹被殺,這個仇不報,我整天吃不好睡不香的。

田樂:哥,咱爹臨終說讓我們找楊伯伯,咱娘為啥不帶我們去縣城啊!

田宜生:妹子,咱娘是怕麻煩別人。我想去趟縣城,讓楊伯伯幫忙尋找那把古箏。

田樂:見了水妹給我帶個好,挺想她的。

田宜生:好,這事得瞞著咱娘。

田樂:我保證,一定保密。

28.山道日

楊水妹行走在山道上。

田宜生正坐在一塊石頭上歇息。

幾個人從田宜生身邊走過,楊水妹見前麵有人,低頭走過。

田宜生驚訝地:水妹,是你嗎?

楊水妹:你是師哥?

田宜生:是啊,我正要去你家找楊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