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英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偏見與歧視是導致克萊夫對同性戀產生恐懼之情的深層次原因。在過去的西方,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罪惡,是一種病態。因“違反天性”以及違反了生育和繁衍的原則,同性戀首先被基督教定為一種罪惡。根據《聖經·舊約》:“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惡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3]因而同性戀者經常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是宗教迫害。在許多西方國家,同性戀者經常遭到長期監禁或被迫服苦役, 有些甚至被處以火刑或絞刑。後來,隨著基督教被立為歐洲各國的國教, 同性戀行為便普遍地被定為一種罪惡。19世紀,隨著對精神病研究的發展,“同性戀”又以性心理障礙為名,被列入一種疾病的行列。同性戀由罪惡轉變為身體或心靈的病態。英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錯亂診斷及統計手冊》最早把同性戀歸類為具有性病態的精神病個性。由於社會的偏見與不理解,同性戀者整天處於極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就像克萊夫向莫裏斯最後坦白的那樣:“偷偷摸摸的,心裏愛著個人又不能說出來。”在對同性友誼的渴望與社會恐懼中,克萊夫開始動搖了。
最終促使克萊夫選擇與一位富家小姐的婚姻來為自己庇護的導火線是裏斯利爵士被捕事件。在20世紀前後的英國,同性戀不僅被看做是違反基督教道德的,而且要受到法律嚴厲的製裁與刑事處罰。當時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因“有傷風化”的同性戀行為被判入獄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在影片中,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裏斯利爵士與一位士兵在一條暗巷中的親密行為被一隊夜巡的警察撞見而被捕。在待審期間, 克萊夫拒絕了為裏斯利出庭作證的請求, 害怕受到牽連並暴露出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來。在法庭上,當裏斯利被判以六個月的苦役並被弄得個聲名狼藉時,克萊夫的臉上呈現出驚恐的神色。在晚宴上,克萊夫在情緒上表現出極大憂鬱、恐懼與焦慮, 並出現昏厥的症狀。這種突發的生理上的異常因莫裏斯當著其母的麵給自己的一吻而加重。隨即克萊夫出現了哭泣、發高燒的症狀。在一次希臘之行後,考慮到這種不為社會認可的行為可能會影響到自身的家庭、名譽和政治前途,克萊夫堅定地離開了莫裏斯,娶了富家小姐安為自己的妻子。
三、結語
作為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對西方同性戀解放運動的重要貢獻在於他將同性戀定義為不是精神病,也不屬於道德敗壞。弗洛伊德的論斷有利於消除人們對同性戀者的歧視與偏見。在小說《莫裏斯》被改編成電影時,英國已經廢除了對同性戀製裁的法律。但思想的解放畢竟是個漫長的過程,相對於處於主流社會的異性戀來說,同性戀者仍然處於社會的邊緣,在一定程度上不被人們所完全接受。影片通過著力表現克萊夫在麵對法律製裁和政治前途社會環境的壓製下,以異性婚姻來掩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性取向轉變,不僅反映了20世紀初同性戀者生存境遇的描述,更有利於喚起人們對同性戀者的同情與寬容。
[參考文獻]
[1] 許婭.克萊夫:福斯特筆下的柏拉圖式同性戀[J].外國文學, 2010(01).
[2]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 聖經(和合本)[M].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9.
[作者簡介] 楊海霞(1976—),女,河南濟源人,文學碩士,華北電力大學英語係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