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九四二》映射出的人性閃光點
熱片勁評
作者:劉寶成 陳瑞琳
[摘要]人之初,性本善。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習過《三字經》,對於電影《一九四二》不想說太多冠冕堂皇的話,隻能說成功之餘有所突破。本文主要側重發現影片中人物本性善良的光芒,揭露醜惡的同時讓人體會到的是溫暖。在麵對生存危機、利益衝突時,生命不分貴賤,自保是第一本能,活下去可能是幸福的,但死亡也何嚐不是一種解脫。影片人物個性鮮明,多線索敘述,絕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曆史的災難片,每一個人物的出現都是刻意安排,也擔負著各自的使命,是對人性、民族性的審視。
[關鍵詞]人性;善良;生存危機;利益
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代尚能如此,現代更應如此。在我們這個現代文明的年代裏,這個時候出來這樣的一部影片,居安思危說不上,但至少可以作為一麵鏡子,審視人性,審視我們的民族和國家。
《一九四二》電影的拍攝,是在這樣一個曆史背景下:1938年,為了阻擋日軍西下,蔣介石密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裏的黃泛區。河南本來肥沃的土地變成一片狼藉,無數百姓正常的生產生活遭到嚴重破壞,造成至少80萬河南人口的死亡。接著不到4年的時間,河南全省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秋糧絕收,蝗蟲肆虐,河南百姓生活陷入絕境,而國民政府尚有大量的軍需缺口,無暇顧及災情,這其中河南政府瞞報死亡人數,以致蔣介石無法了解河南真實的受災情況,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我走進電影院之前,聽到關於《一九四二》的新聞報道很多,有對於影片的期待,也有擔憂,擔憂的是影片雖能過審但是否能夠完整播出,就連導演馮小剛也擔憂影片是否能夠過審。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為何馮導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惴惴不安、心懷忐忑。這部電影的審批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人性反思的勝利。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聽父輩人常常說到饑荒,那個時候很不以為然。每每撒嬌不聽話不好好吃飯的時候,爺爺就會不住地抽著煙卷,吧嗒吧嗒地一口一口,嘴裏歎著氣,甚是無奈,那個時候或許是太過年幼,不能理解老人的心情。一切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飯不合口又哭又鬧,母親怎麼哄也不起作用,反而更是變本加厲,最後是父親的一聲嗬斥:“不吃就餓他兩天!”我才算安靜下來,委屈地吃著母親喂到嘴裏的飯菜……一邊看電影,一邊回憶兒時往事,這麼多年過去了,對小時候的事情依然記得很清晰,心裏不免有些感觸。對於這部影片我不想說成災難,或許在災難麵前、在涉及每一個人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才會清楚地看透“人之初,性本善”。
影片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災民因饑荒逃亡的場景;二是作為軍將的國民黨領袖的內政外交。在人物創作上,共有19個主角,50個次主角,看起來很繁多。但我相信看過本部影片的人對眾多紛繁複雜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足夠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大挑戰也是一個創新,災民、軍隊、政府、宗教、新聞媒體5條敘事線索,麵對饑荒,每類人物角色都擔負著不同的使命:災民為了生存,為了活命,隻能逃荒;軍隊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從抗戰角度考慮,忽略百姓疾苦,依舊照收軍糧;由李雪健來演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李培基,可以想見李培基當年為民請命的清廉形象;教父發展教徒,宣揚神的教義和信仰;新聞媒體分為兩個流向,一是我國新聞媒體對於災荒報道的隱瞞,國外記者白修德探究事實的客觀報道。所有的一切一切不得不引起人的深思。
有人說,馮小剛這部影片暴露了更多的醜惡,但我想說的還是:人之初,性本善。
《一九四二》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在麵臨民族獨立和民族災難之際,將對外抗戰、對內抗災的主角變成國民黨極其軍隊,實屬少見。2009年上映的《建國大業》在這一點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銀幕上不僅布滿了共產黨的光輝,同時國民黨將領也是重要線索。而本部影片雖然看起來表現了蔣鼎文等國民黨將領的麻木不仁,官僚主義、貪汙腐敗蔚然成風,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作為民國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不僅需要與國際外交進行周旋,尋求國際支持;同時也要得到國內實業等相關財團的支持。其中影片中有這樣一場戲,蔣介石拜訪實業家張鈁:張鈁80歲老母聽聞家鄉河南遭遇饑荒,異常懇求蔣委員長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最後張鈁表示:“張鈁雖與委員長政見略有抵牾,但在民族危難之時,願捐出一半家產,支援河南戰役”,蔣介石壓住激動情緒,敲擊拐杖,起,握手:“老學長,你為實業界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可見,即使政見再不一致,但在民族利益麵前,以大局為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亦是可歌可泣,足可鑒證人性的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