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考改革與家庭、學校之間的關係(1 / 2)

高考改革與家庭、學校之間的關係

考試研究

作者:黃丹

摘 要: 高考改革是新課程改革不斷推行,對我國人才選拔機製提出的要求,是教育發展的頭等大事,改革的方向兼顧統一性和多樣性。家庭特別是家長觀念是高考改革順利推行的“強化劑”;學校在高考改革過程中充當踐行者的角色,改革的順利進行需要一線教師的支持與配合。為了實現高考的有效變革,應正確處理好其與家庭、學校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 高考改革 學校 家庭 關係

高考是我國古代科舉製度的發展,是一種人才選拔機製。作為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紐帶,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又為高等教育選拔合適的人才。高考與社會各方麵普遍聯係,不隻是作為一種考試形式而存在,應定義為一種社會問題,是高利害、高風險、高競爭的。因此,高考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需要所有力量統一配合、相互協調,牽涉的利益主體包括社會、家庭、學校等多個方麵。同時,高考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地推動,試點和推廣有機結合。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十二字的考試招生製度,是一個理想藍圖,未來十年高考改革已經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也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將來高考改革的前進方向,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1]由於改革任務重,涉及主體多,牽扯利益廣,推動阻力大,相關的改革方案正在不斷醞釀和試點中。筆者主要談談高考改革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係。

一、高考改革與家庭的關係

我國當代家庭觀念中有很深的教育等級觀念,具體表現為文憑偏見和職業偏見。長期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觀念給子女的學習施加了巨大壓力,家長之間相互攀比造成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的泛濫成災,“補習班”、“特長班”風靡,學生課外努力奔走於各大補習班,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負擔,對部分學生而言,學習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教育喪失了靈活性和發展性。家長都希望子女在高考中考出高分,進入重點大學,而重點大學的數量有限,高考考生數量龐大,就加劇了競爭。學生隻有放棄一切娛樂活動,寒窗十載,挑燈夜戰才有可能在這樣一場場麵宏大的高考中贏得勝利。家庭觀念中,極深的職業偏見,即家長都認為隻有讀書,隻有上好大學,才能有出息,才能找到好工作,這種職業偏見造成了廣大考生特別是農村考生視高考為“鯉魚躍龍門”的唯一途徑。這些觀念根深蒂固、不斷膨脹,極大地阻礙了高考改革。

隨著民主意識的增強和民主製度的不斷完善,各省市進行高考改革之前都會向全社會征求意見,若家庭對高考的認識更深入,那麼將對高考改革的諫言獻策和政策推廣、落實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此外,研究發現,信息的獲取對參與民主過程的程度有重要影響: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相關信息,選民才能夠據此做出抉擇。否則,他們的選擇隻能是盲目甚至錯誤的。[2]因此,隻有不斷獲取信息,了解高考,高考改革中那種因不了解教育,不了解高考,而杞人憂天痛批高考改革,阻礙高考改革的現象才會逐漸消失。當一個個家庭的觀念得到改變之後就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從而推動社會環境的優化,更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高考改革。反過來,高考改革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整個社會的家庭觀念將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