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建議
專題調研
作者:中國人民銀行永勝縣支行課題組
“三農”工作曆來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2004年到2012年,中央連續九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做好“三農”工作,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是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加速資金周轉,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一、永勝縣基本狀況
永勝縣地處雲南省西北部,麗江市東部,屬國家級扶貧攻堅縣。全縣轄5鎮10鄉(其中有7個民族鄉),1453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近40萬人,90.96%以上是農業人口。少數民族總人口約1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5%。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44.8億元,工業總產值36.9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1元。2011年全年共計兌現各種支農惠農資金4549.304萬元。其中通過“一折通”向全縣農民發放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3097.62萬元,全縣36萬多農民受益。
二、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存在問題
(一)經濟發展落後製約支付結算需求和手段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製約,廣大農村地區對金融機構的需求僅限於儲蓄、彙款、轉賬及貸款業務。由於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缺乏市場消費、交易環境,傳統的現金支付手段在廣大農村地區占據了主要位置,現金結算率在90%以上,農村居民對支票、彙票和銀行本票等傳統票據業務和電話支付、手機支付及網上支付等新興支付工具的了解和使用甚少。近年來農村地區支付結算業務除存取款外多發生於當地農業企業對農村居民的農產品收購,以及財政發放的惠農補貼。而非現金支付手段主要使用範圍在縣城,且主要涉及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資金支付。農村地區銀行卡使用量較少,農村居民多使用存折。
(二)農村支付結算組織機構建設失衡
近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因集約化經營加快了基層網點的撤並,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的機構網點所剩無幾,永勝縣現有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五家金融機構共31個營業網點,每個網點的服務對象為1.29萬人,在縣城設置網點9個,在鄉鎮設置網點22個,其中農村信用社15個,農業銀行2個,郵政儲蓄所5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偏少製約了農村支付結算業務的發展。
(三)宣傳力度、內容、方式有限,支付結算知識普及率低
雖然各金融機構每年都進行支付結算宣傳,但受人力物力資源限製,金融機構走上街頭、集市進行宣傳的次數有限,隻能以各自的營業場所作為主宣傳地,且農村金融網點人員有限,工作量大,無多餘時間進行支付結算宣傳工作,大部分農村居民對非現金支付工具認知度低,一般隻限於了解借記卡和彙款轉賬這兩大與農民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支付工具。另外,由於支付結算知識專業性較強,各金融機構在製作支付結算方麵的宣傳資料時,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在支付宣傳形式上,多以宣傳折頁、宣傳畫的形式向客戶宣傳支付結算知識。且多數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民不識字現象普遍存在,單調的宣傳內容和方式割裂了支付結算與廣大居民現實生活的關聯性,降低了農村居民對支付結算知識的認知度,不利於其在日常支付中自覺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
(四)支付結算硬件環境建設不到位
支付結算相關硬件設施不健全是導致農村地區支付結算發展緩慢的又一原因。目前永勝縣有ATM機23台,其中縣城12台,鄉鎮11台;普通POS機320台,縣城205台,鄉鎮115台。硬件設施投入、維護成本過高製約了支付結算環境建設。農村地區全年的ATM存取款及普通POS機的使用較少,金融機構手續費收入較低,收回設備購買、維護成本需要較長時間。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齊全,電話、網絡線路的缺失製約了自助設備的投入。政府部門對支付結算環境建設缺乏認識,缺少實質性幫扶。隨著國家對“三農”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類補貼的發放逐步到位,國家在關注“三農”投入的同時,卻忽略了對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優惠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