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你是巴特嗎(1 / 1)

生命智慧

作者:鄧萬祥

這是我刑警生涯裏的一樁親身經曆,雖然它算不上一樁大案,但卻令我和同事們至今難忘。

那年冬季的一天,我所在的刑警隊接到報案稱,有一個歹徒在轄區內持刀搶劫。我們趕至現場,在居民區的樓道裏搜查出一名蜷縮的男青年。受害人雖驚魂未定,但認定這個男青年就是凶手。

在審訊男青年時,警方怎樣問話他都沒有反應,始終是目光呆滯,甚至大小便失禁,我們隻好把他送到精神病醫院診斷。在醫生麵前,他除了機械地進食外,居然在觀察室裏一動不動地待了四天四夜。第五天,警方意外地在男青年的鞋墊下發現了一個電話簿。我們試著撥通了本子上署名“宅電”的號碼,這是一個遠在內蒙的號碼,接電話的是個女人,說著生硬的漢語。警方向她描述了男青年的體貌特征,問她認不認識。女人說兒子去年外出打工至今未歸,不能判斷警察說的是不是自己的兒子。她還抱怨道:“這孩子不懂事,都快過年了,也不打個電話回家!”接著,她提出請求:“我能對他說幾句話嗎,我一聽聲音就知道他是不是我兒子!”

我們將電話調至免提,放到男青年麵前。電話裏傳出了那個女人的聲音:“你是巴特嗎?我是媽媽,你是不是巴特……你怎麼不說話,是不是犯錯了,在外麵可別給人家添麻煩呀……過年你回不回來……回來吧,你一個人在外麵不安全……”

男青年的臉突然間漲紅起來,兩隻無神的眼也開始閃動。他趕快閉住了雙眼,但這個舉動已經將他出賣了。電話那頭的女人焦急地哭喊起來:“對我說句話吧,孩子,我好知道你是不是巴特!”淚水從男青年緊閉的雙眼裏滾落下來,電話裏又傳來女人的啜泣聲:“警察同誌,我想坐火車來看看是不是我家巴特。”

從內蒙到重慶要花上兩三天,但電話那頭焦慮的口氣已變得斬釘截鐵,我們似乎能聽到她正在收拾行李的響動。“您不要來了,我不是您兒子!”緘默了五天的嘴終於說出了第一句話,這意味著他自動終止了長達一百多個小時的裝瘋。

女人鬆了口氣,聽出來男青年的確不是她的兒子。當警方要掛斷電話時,男青年卻再次開口了:“對不起,對不起,我對不起您!幾天前我在火車站搶了您兒子的錢和這個電話簿,我不知道他現在能不能回家過年了,對不起……”

事後,男青年開始坦白交代案情。他告訴我們,他沒有媽媽,一聽到電話裏的媽媽那麼著急,他實在不忍心了,更不願那個媽媽因為他而白跑一趟。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由母愛喚醒的回歸,但我相信那名男青年已經回了頭,因為他從監獄給我寄來的賀卡上寫道:“我再也不會傷害任何人,因為每個被傷害的人家裏,都有個媽媽在焦急地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