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當代發展彰顯了其三個方麵的內在理論邏輯:樹立科學時代觀,堅持“大時代化”與“小時代化”結合:樹立理論與實踐結合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實踐時代化的統一;樹立與時俱進觀,堅持時代精神和時代語境的統一。正是這三重邏輯的內在統一,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曆史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理論邏輯;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0)02-0004-04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第一次鮮明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大命題。這不僅是作為時代精神產物的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內在理論品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對馬列主義時代觀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是有機的整體,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統一於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同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又有著自身的特質和內涵。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準確把握世界發展的大勢,使黨的理論與實踐始終體現時代性,適應時代要求、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邏輯起點在於深刻認清時代性質、基本特征和主題。其邏輯歸宿集中體現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邏輯結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真理性、社會主義建設改革要求的時代性、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現實性。
一、樹立科學時代觀。堅持“大時代化”與“小時代化”的結合
列寧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隻有首先分析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麵前發生的各種重大曆史事件。”“隻有在這個基礎上,即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曆史事件)。我們才能夠正確地製定自己的策略。”這啟示我們既不能拘泥於某一經典作家的定義,把時代看成為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即從具體時間、具體環境裏的曆史過程的客觀內容出發,把時代看作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變化的、分階段的,同時,也切不可把整個大時代中的不同時期(階段)誤認為是不同的大時代,從而把小時代的轉換認為是人類曆史上發展大時代和大方向的改變。曆史表明。關於世界形勢和時代的矛盾、問題、特征的認識,是關係到共產黨的理論、路線、戰略、策略和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和命運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
實現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首先必須認清當今時代的性質,堅持馬克思主義“大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反複強調馬克思主義者隻有正確認識所處時代的性質。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才能把握世界的發展方向,製定正確的戰略和策略。雖然現在世界形勢和格局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曆史進程、途徑和方法產生影響,並形成一些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的發展階段,但是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所揭示的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未改變,十月革命開始的世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並未結束。這是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基本理論前提。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講話中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曆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曆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曆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向,但道路是曲折的。雖然目前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但這隻是整個曆史長河的暫時現象。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西方國家有人曾經揚言馬列主義已經過時,社會主義將在地球上消失。我們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一定會取得最後勝利,資本主義製度最終要被社會主義製度取代。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無論圍繞“我們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問題的學術爭論多麼激烈。我們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不僅回答解決好當今時代麵臨的實際問題,還要保證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和理解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是發展壯大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不能無視當今時代國際體係出現的“資強社弱”、“資攻社守”的現狀和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也不能因此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為民主社會主義或民族社會主義的理論形式。蘇東劇變不僅與戈爾巴喬夫把改革變成改向有關,也與從斯大林時期開始。前蘇聯黨和國家沒有正確理解和判斷時代性質和所處發展階段等曆史因素有關。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寬廣,與中國共產黨能與時俱進地把握時代性質,認清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密切相關。
其次必須把握當今時代主題和特征。堅持馬克思主義“小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時代有大小之分,在大時代中,由於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小階段,即小時代。正如恩格斯所說:“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一這是目前存在的所有問題中最難解決的一個,因為情況在不斷變化。例如,隨著每一個新托拉斯的出現,情況都要有所改變,每隔十年,進攻的目標也會全然不同。”列寧在《打著別人的旗幟》一文中指出:“我們是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交界點”,“這裏談的曆史上的大時代”,劃分為三個“小時代”。劃分小時代的標準主要由時代主題決定。時代主題就是時代問題的集中體現,每個時代都有許多需要人們解決的問題。“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它是表現自己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作為貫穿在一切時代問題之中。反映這些問題的總特征、總趨勢的時代主題,也是人類在一定曆史時期的普遍願望和理想指向。自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要和平、促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發達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趨向緩和。社會趨向穩定,東西關係也從對抗走向了對話。鄧小平經過長期的思考,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基礎上,對當今國際形勢、時代主題進行了深刻觀察,做出了人類由過去的戰爭與革命的小時代進入了一個和平與發展的小時代的科學論斷。這一劃時代意義的新判斷,為我黨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發展了鄧小平關於時代問題的基本戰略思想,在堅持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基礎上,科學判斷時代條件的發展變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體現時代潮流、推動時代發展、引領時代前進的關於時代問題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新特征觀、新安全觀、共同發展觀、和諧世界觀等。胡錦濤指出:“正確判斷時代特征,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製定目標任務,是關係到馬克思主義政黨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是衡量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根據。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越來越得到世人的關注。這與我們黨善於總結和觀察時代的基本特征並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創新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緊密關聯。在經濟上,認為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新興產業、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快,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同時指出,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使南北經濟發展失衡更加嚴重,發展中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總體上處於不利地位,麵臨著發達國家經濟科技占優勢的巨大壓力。黨適時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互利共贏和合作雙贏論、推進國際經濟關係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的發展論、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觀。特別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不僅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也改變著世界的基本格局,把人類推進到了信息時代。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論應時而生,為中國的崛起奠定了技術理論基礎。在政治上。認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國際關係民主化尚未實現,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但是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對話交流、和睦相處已成為國際關係的主流。各國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當代世界矛盾、全麵審視和平力量和戰爭因素消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判斷。尤其在大國關係日益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要角色的背景下,“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妥善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發展中國家要“承擔應盡責任”。為此,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前提下,和各國一道推進實現國際關係的民主化,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讚同。在文化上。認為世界範圍內思想文化交鋒深刻複雜,西方國家加緊向全世界推銷意識形態、社會製度、發展模式,策動形形色色的“顏色革命”,同時注意到不同文明互相認同感得到增強,國際文化合作日益拓展。為此,一方麵提出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麵加強同不同民族國家的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和溝通。增進各種文明之間相互理解,有力地駁斥了“中國威脅論”,使中國和諧世界觀、價值觀走向世界。減少了因文化差異導致的摩擦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