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戲裏戲外鄧小平(1 / 1)

戲裏戲外鄧小平

主編的話

這期雜誌分量不算輕。我們用四篇稿件、24個版的封麵篇幅來紀念這位老人的110周年誕辰。

《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創下了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的收視紀錄。在央視,這算是《河殤》以及《走向共和》之後所罕見的收視高峰了。我們專訪了這個熱播劇的主角馬少驊,群訪了幕後推手中央文獻研究室的相關領導,故事和花絮多多。

馬少驊的貴州口音和鄧小平的川普,同屬西南官話。作為一個湖南人,我喜歡這種口音和口音背後簡潔親切的表達方式。馬先生的精湛演技,在11年前的央視熱播劇《走向共和》中我已經領教過。這是個有情懷的演員,他和他的角色,戲裏和戲外的鄧小平,讓本刊記者小陳雨為之淚下。

另外三篇稿子分別由社會學者曹東勃博士、本刊副主編湯湧和最會賣萌的女記者高詩朦貢獻。曹博士以翔實的考據和紮實的邏輯令人信服地分析了當代中國影視劇中的領導人形象變遷史。湯湧對中國高層時政曆史與動態的條分縷析,對鄧小平在關鍵時刻的折衝進退觀察,一如既往地拿捏到位。高詩朦遠赴廣西平果縣,一竿子插到底,遍訪鄧家第三代“小鄧書記”鄧卓棣在縣、鎮、屯等最基層組織的掛職經曆與有趣觀感。

茅於軾老師說,經曆過“文革”,才知道鄧小平有多重要。財新傳媒掌舵人胡舒立老師認為:最能反映鄧小平實事求是品格的是他對中共內部“極左”思想的鮮明態度。“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比右更危險”,這些觀點中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和智慧,是對中國共產黨理論和實踐的偉大貢獻。

這段,每晚追看《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翻閱三卷《鄧小平文選》,回憶家族世事,再體察周遭形勢,深覺茅胡兩位先生所言不虛。坦率地說一句,我不僅喜歡鄧的川普口音,他“越老越慈祥”的麵相,也喜歡他直截了當的簡潔文風,還喜歡他對子女、家庭以及天倫之樂毫不掩飾的熱愛。

中共領導人中,他是在審美上讓我覺得最為接近的一位。無論是政治還是生活,組織還是個人,這位老人活在最大限度的真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