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會議精神對貫徹群眾路線的現實啟示
辦公史話
作者:陳曦
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四軍在福建上杭縣召開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會議形成了具有科學真理的《古田會議決議》,提出了一係列建黨建軍原則,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尤其是古田會議所形成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方法論,為黨的群眾路線奠定了組織製度基礎,對於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古田會議標誌著群眾路線的初步形成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聽取陳毅關於紅四軍兩年來的革命實踐情況後,起草了《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九月來信對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起著重要指導作用,不僅確立了毛澤東前委書記的地位,而且肯定了紅四軍許多革命實踐的做法,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信中專門用了“紅軍與群眾”一節的篇幅,論述包括軍隊在內的黨和群眾的關係問題。同時,信中指出,紅四軍的調查工作“對於了解中國農村實際生活及幫助土地革命策略之決定有重大意義”。充分肯定了調查研究工作中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央九月來信的指導下,為籌劃好古田會議,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在新泉進行了10天的政治軍事整訓,史稱新泉整訓。期間,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幹部代表座談會、士兵代表座談會、農民代表座談會。為了摸清部隊官兵思想問題及其根源,糾正非無產階級思想,毛澤東在其住所“望雲草室”召開了紅四軍支隊長、支隊黨代表以上幹部的調查會。毛澤東口問筆錄,深入了解紅四軍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後,毛澤東又多次深入連隊,召開士兵調查會,聽取戰士反映紅四軍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及其處理意見。還邀請紅軍指戰員到“望雲草室”座談,真誠地請他們反映問題,提出改正意見。毛澤東還和陳毅一起召集由紅四軍黨內各級黨組織的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參加的聯席會議,再次對部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調查,通過調查研究,進一步摸清了紅四軍內部存在問題的性質與原因,為解決這些問題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正是因為毛澤東深入調查研究,走群眾路線,才起草了具有真理和權威的《古田會議決議》。決議的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群眾觀點”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與工作方針,並在決議中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論述。決議在剖析紅四軍單純的軍事觀點的來源之一,即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後,指出糾正的辦法是“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去執行”。毛澤東這些論述,是他在深入群眾的基礎上對群眾的正確意見和觀點作出的科學總結,也是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經過實踐檢驗得出來的。可以說,作為一種領導方式和工作方針、工作方法的“群眾路線”初步形成。黨和紅軍在閩西的實踐活動,尤其是古田會議,對黨的群眾觀點的發展和群眾路線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為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完備的科學理論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古田會議對貫徹群眾路線的現實啟示
啟示一:隻有一線調查拜群眾為師,才能把準脈搏摸清實情。毛澤東曆來主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他所指出的“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為起草古田會議決議,他深入連隊召開座談會和黨代表聯席會議,調查了解部隊和黨內存在的各種問題;深入田間地頭親身體驗,與群眾促膝談心,對當兵是怎麼去的、對紅軍家屬如何照顧等群眾生活生產問題,進行大量深入的社會調查。他以第一手的真實數據為基本素材,以詳細事實證明革命真正是為人民謀利益的,而不能隻停留在口號上。古田會議決議是調查探究的產物,更是群眾路線的產物。當前正值全黨深入貫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古田會議的曆史經驗再次昭示我們,要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得那樣“九分調查、一分決策”,下功夫去做調查研究工作。要有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的胸懷,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走進基層接地氣,融入群眾增感情,沉到一線摸實情,善於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虛心向群眾請教、向群眾學習,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在基層生動實踐和群眾鮮活思想中掌握第一手材料,認真總結各種新經驗,增強工作科學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