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對我國的啟示(1 / 2)

宏觀經濟

作者:胡珊珊

摘要:本文重點分析了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趨勢,以及主要內容和方向,並聯係國內實際,就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改革提出了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改革;宏觀審慎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1-0001-01

金融危機後,根據G20峰會確定的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目標,全球主要經濟體在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導下攜手重構國際金融監管體係,在金融監管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防範大規模金融危機再度爆發。

一、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趨勢

一是監管理念從微觀審慎向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結合演進;二是監管方法從事後被動處理向事前預防與前瞻性監管轉變;三是監管技術從定量分析到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改進;四是更加注重金融監管與經濟波動周期協調、金融監管當局的國際國內協調與合作;五是在監管中更加重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

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方向

G20峰會確定的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目標,主要在係統性風險、順周期性、SIFIs、資本和流動性、杠杆率、薪酬機製、問題機構退出與處置、衍生產品、會計準則和信用評級等諸多領域重構強有力的、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框架。

1.係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

從微觀層麵看某單個金融機構審慎理性的行為,如果成為金融機構的一致行動,在宏觀層麵反而可能影響整個金融係統的穩定【1】。此外,金融係統與實體經濟通過信貸供給和資產價格等渠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係統性風險。改革方向:將係統性風險納入金融監管框架,建立宏觀審慎監管製度。

2.順周期性

金融係統的順周期性主要有資本充足率監管的順周期性、貸款損失撥備的順周期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引起的順周期性。相對應地,順周期性的改革有三個方向:建立逆周期資本緩衝機製、建立前瞻性和逆周期的貸款損失撥備和改革公允價值會計。

3.資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現有資本充足率監管主要有兩大缺陷:一是交易類資產和證券化資產的風險權重偏低,使得麵臨金融危機衝擊時銀行資本不夠充足;二是對流動性風險關注不夠:資本充足的銀行也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喪失持續經營的能力。改革方向:一是提高對交易類資產和證券化資產的資本要求;二是重視資本構成和質量;三是發行或有資本工具;四是使用簡單、透明的杠杆率指標作為補充。

4.流動性風險

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來自資產與負債的期限不匹配,即資產的期限長於負債或“短借長貸”,這是由銀行承擔的期限轉化功能決定的。改革方向:一是明確提出對銀行資產流動性的要求;二是降低銀行對批發性融資渠道的依賴;三是引入針對非流動性的資本要求;四是影子銀行體係和私人資產池將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

5.薪酬激勵機製

金融危機前的傳統觀點認為薪酬激勵機製屬於微觀主體行為,應由市場機製決定,監管當局不應進行幹涉。但金融危機的教訓是,薪酬激勵機製如果設計不當,會助長金融機構的過度風險承擔行為,對金融穩定不利【2】。改革方向:充分發揮“三會一層”公司治理機製的作用,製定科學的薪酬激勵機製,增強股東大會在高管薪酬上的發言權和董事會下設薪酬委員會的獨立性。同時,確定合理的薪酬結構,綜合考慮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引入薪酬遞延發放和追回製度等有效措施。

6.“大而不倒”機構的破產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