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不相信穴道和經絡嗎?我就是要讓他們認識一下。”
吳用喝了一口茶,“中國功夫也是有內外之分,就是內家和外家之說,中國不是一句古話:天下武功皆出少林。而少林是外家功夫為主,武當是經內家功夫為主,武當功夫很大的成份有著中醫方麵的養氣功夫在其中,這也是說,內家功夫有著中醫的身影,而中醫則是包含於內外家功夫的。點穴之術,對於內外家功夫來說,都有練習的,隻不過練習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但根本之處,都需要掌握人體的經絡和穴道的。”
“我打個比方吧,比如說要讓某人不說話,可以擊打啞門穴,使其發不出聲音來。啞,是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這裏散熱冷縮,這處穴道物質為大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這處穴道後,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就會使無法發出聲音,才有啞門穴,而有的中醫學者稱啞穴,就是指失語的意思。這個穴道位於項部,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為督脈、係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之後,就會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現代醫學解剖已經證實了,也是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點穴是功夫,同樣可以起到治病的效果,比如在針灸,啞門穴主治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等等。”
“啞門穴在臨床上麵的運用還是比較多,這處穴道是治療舌強不語、暴音、癲癇、癔症、頭痛項強首選穴位,首先讓患者以正坐位微低頭,針尖向下頜方向刺0.5—1寸,不能反複提插、撚轉,一定要控製深度,勿傷延髓,如果有觸電的感覺就要馬上退針為主要注意事項。
啞門穴處在頸部重要生理位置,周圍是項韌帶、項肌、斜方肌、頸半棘肌、頭下斜肌、頭後大小直肌、頸神經和枕神經通過處,是頸部活動樞紐。由於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局部軟組織易受損傷,軟組織的損傷、炎症、滲出、粘連等病理的改變,壓迫神經血管引起臨床症狀和體征。涉及到具體的針灸方案是,伏坐位或者伏臥位,強低頭下頜力達胸部,針尖向下頜或天突穴方向刺1.5—2寸,可達樞椎棘突,不求有觸電感覺,毫針或粗針亦可以風府或腦戶穴進針透刺,刺到所需深度較傳統刺法安全,可行提插或緩慢撚轉,撚轉緩慢持續兩分鍾留針或不留針;這也是因為強行低頭進針持續牽拉緊受累肌組織達最長度,並留針兩分鍾以上,便可以使病理性痛疼減輕或消失,對項強療效佳,在針刺啞門穴同時加透刺天柱穴有增加療效功效。”
“注意患者耐受力防止暈針,以前我就用過這樣的方式給一個失語者進行治療,效果還是不錯的。不對對於病程長,重症患者,應該因勢利導為主,療效更顯著,遠期效果也更穩定。臨床方麵的應用:配合廉泉、天突、關衝治舌強不語、暴音、配風府、腦戶、玉枕、風池治血管神經性頭痛;配風池、頸上段夾脊穴治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引起頭昏等症及老年癡呆症、腦梗塞等症,配頸下段夾脊穴肩井,肩中等治頸肩綜合症,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導師就有著嚴重的腦血栓,而導致語言不利,經過幾次的針灸,加上藥物的輔助,三個月就完全恢複了;啞門穴主治病症與現代醫學神經節段分布相吻合,所處生理位置重要,而中年後由於局部組織退變或勞損,致經脈瘀滯,氣血不通,產生症狀和體征,治療時則以疏通經絡,鬆解軟組織粘連或肌筋脹力,解除神經血管受壓恢複組織正常生理功能;針刺後鬆解調整局部生理結構平衡,減少對血管壓迫,改善腦供血頭昏就可痊愈的。”
“中風後遺症的康複可能與促進腦供血有關,雖說這種病症我沒有治療過,但是我從爺爺留給我的筆記當中看到過,必須遵循:辯症診病,因病選針,據針施術,按術取效;診治原則,疾病早期輕症多功能障礙,調整陰陽平衡多用毫針或粗針辯症刺之,晚期多局部組織結構改變,如頭枕痛局部水腫,項強多肌肉,筋膜粘連針刀刺之,屢見顯效;啞門穴主治重症患者應先處治局部組織病理改變,再行辯症治之,方見顯效,否則,筆者觀察到見效緩慢,和遠期效不穩定,腦血栓和腦溢血後遺症的治療此穴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