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的學生高分低能、所學難以致用的現象亦較為突出;而中醫教學質量低,直接導致了中醫‘後繼乏人、後繼乏術’。這就像企業應該生產合格的產品,醫學院校亦當培養合格的醫生;可是,現實的情況卻是:許多中醫學生畢業之後,其業務能力卻是非常的有限,理論上滿腹經綸,實踐當中卻是束手無策者不勝勝數的;從一名所謂的‘醫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這其間還有相當漫長的距離。”
“‘一將功成萬骨枯’,醫生的業務素質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醫的聲譽,而且還將會使多少患者付出額外的代價,事實上就這樣,任何一個名醫的成長,都要注定經曆許多的失誤、遭受許多挫折,但是,一些人為的消極因素亦當盡可能避免的;改革中醫教學模式,提高中醫教學質量,縮短人才培養周期,這對振興中醫及中醫的可持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提高中醫教學質量。我認為,應該調整教學內容:突出重點,著重抓好基礎理論和《傷寒論》的學習。”
“與此同時,對於許多重複的內容應該給予以精簡,比如‘肝膽濕熱’可引起頭痛、帶狀皰疹、婦人帶下、陰部搔癢、強中、陽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兒胎黃、坐骨神經痛等數十種病症,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各個科目;因此,在學習這些科目的相關病症時,其在症狀、病因病機、辯證法則、處方用藥等方麵的論述存在著過多的重複;所學內容漫無邊際,效果勢必事倍功半,其實,濕熱證的辯證要點的於‘苔黃、小便黃’,在這樣的基礎上,隻要見到‘口苦、肋脹、脈弦數’等其中任何一症,就可辯證為‘肝膽濕熱’,便可以‘龍膽瀉肝湯’或者‘柴胡茵陳湯’進行治療。而這種‘方、藥相應’的辯證方法,大有異病同治、執簡馭繁、知常達才是最佳的方式。”
“中醫治病講究機動靈活、因人而異,即使對於同一病症,治療起來也是‘千個郎中千個方’,那麼,在諸多的處方中,究竟那幾個處方是最合理、最有效,常規的辯證方法難以抓住問題的實質,在這方麵,《傷寒論》就是非常有典範的。比如說,某患者頭痛、眩暈、血壓常高達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紅少苔、脈弦數;多年來,屢服滋陰清熱、平肝潛陽、引火歸元之劑,皆不見效;某位醫生根據《傷寒論》當中‘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的記載,處方是以吳茱萸湯治之,數劑而愈。”
“這裏所謂有是證是用的方,用其方則見其效,《傷寒論》在‘辯證、用方、療效’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性;難怪劉渡舟、嶽美中、喬均保、張琪等諸多中醫名家無不對之推崇備致;因此,對於《傷寒論》的學習,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全麵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變規律和用藥特點,更重要的價值在於以此確立中醫正確的思維模式,為學員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之外,想要提高中醫教學質量,還必須改進其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對於初學中醫時,有些人會認為是推拿這樣的小東西,根本不屑習之,而考試前夜,便請某同學把其所學的各種手法演示了一遍,其結果,考試成績居然很高,推拿基礎紮實,但對於推拿之術不一定就是非常的精通;而相反一位跟著某位中醫教授學習的入室弟子,其按摩手法精純,但拙於言詞,故考試成績不甚理想……”
“這個實例便可知,中醫現行的教學考核製度無法真實的反映學生的水平,存在著相當大的缺陷,中醫現在的教學,缺乏明確的針對性,對於所有的科目的教學,幾乎都是以講解理論為主,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踐;哪怕就是畢業實習,也不過是蜻蜒點水、一帶而過,這樣的又何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假如,按照下麵的模式進行教學,效果可能會絕對不同:講解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之時,拋開重複而空洞乏味的理論,針對不同的病症,多講解有代表性的臨床案例,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對理、法、方、藥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