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找打呀。”
柳思雨嗔怪道,又接著道:“人想要快樂的生活,還需要做到這幾個方麵:首先呀,你要懂得你是為現在而活著,你所擁有的隻是現在,內心的平靜,工作的成效,都決定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
無論這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情,也不論昨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上的;生活必須以現在為中心,我們要在生命的旅途當中享受快樂,而不是把它留在終點才享用。”
“在你接下來的生活當中,你還得做到不作無謂的等待——俗話說:‘時時掀蓋看看,煮水久不開。’有時你覺得一次期待中的電話讓你等得不耐煩,在仿佛無數個小時的漫長的等待後,你決定找點別的事做,果不其然,電話鈴聲馬上跟著響了起來;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一個處理的原則:‘回去掌握你的現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候奇跡的發生!’假如這個時候,你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擁有它才會快樂和滿足。’那麼你就不能如願以償的幾率就會大大的增加;少一分牽掛,等待就會早一刻結束;你在生活中,需要保持你心胸的寬宏大量:原諒自己或別喝人,對別人不寬容,受苦的是自己,而被我們定罪的人多半根本不知道我們心裏在想些什麼!”
“犯罪之人照樣快快樂樂過他們的生活,絲毫不受我們內心波濤起伏的情緒所影響,選擇原諒,情況就會循著一條神奇的軌跡轉變;當我們改變了,別人也會跟著改變,我們改變待人的態度,別人也會調整他們的行為,在我們修訂對事物觀點的同時,別人也會隨著我們的新期望作出反應;原諒別人不容易,原諒自己更困難,不肯原諒自己,就是讓自己一直沉浸在罪惡感當中,承擔不必要的心理折磨;生活當中,還需要你懂得快樂是什麼,美國前總統說過:‘人快樂的程度多米是自己決定的。’人生際遇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其實遠不及我們對事伯的反應來得重要。”
“快樂確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東西,有時它可視為人生最大的挑戰,需要投入全部的決心、毅力、自製力,成熟代表為自己的快樂負責,把注意力集中於已經擁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沒有得到的東西上麵;一個人心裏想些什麼是別人無法控製的,因此,快樂與否的感覺全都操縱在你自己手裏;別人不能把思想硬灌進你的腦子裏,要尋求真正的快樂,那就必須專心思考快樂的事情,可是我們是否經常反其道而行之呢?我們是否經常不把別人的讚美放在心裏,卻為一兩句不中聽的話,可以生好幾在的氣?假如你容許不愉快的經驗或者惡言占據你的心靈,後果隻能自己承擔了;有時快樂是需要努力去達成,就像維持家裏整潔美觀——你要把好東西陳列出來,把垃圾丟掉,快樂就是搜尋生命當中的好東西,有人看見美麗的風景,有人卻隻見玻璃窗髒了,看見什麼,那就要靠你自己用思想作抉擇;兒子,你一定要記住,你才是自己思想的主宰者。”
“兒子,老媽的個比方吧,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在臨終前說過:如果我能重活這一生,我就要嚐試犯更多的錯誤,我不會那樣刻意尋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隨遇而安,我處事就不會像這次那樣的精明;其實這世間值得去斤斤計較的事少得可憐,我會更瘋癲些,也不那麼講究衛生,你知道,我就是那種一天又一天、一個鍾頭又一個鍾頭,過得小心翼翼、清醒合理之人,我也曾放縱過,如果一切可以重來, 我要享受更多那樣的時刻——每一分、每一秒;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戶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幾趟旋轉木馬,多看幾次日出,與更多的兒童玩耍,隻要人生能夠重來……這就是一個老人臨終前最真實的想法,兒子,我想你應該知道,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人生有限,應善加利用,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樂、更充實,不需要改變這世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很美了,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我們不快樂的程度取決於現實跟它們‘應該是’的樣子之間有多大的距離;假如我們不是凡事苛求完美,快樂這檔子事就簡單得多了,我們隻需要決定自己比較喜歡事物朝哪個方向發展,即使不能如願,我們還是可以快樂的;這最後呀,你還需要懂得完美與快樂;不快樂是因為生活與預期不符,我們的要求不能滿足,認為人生不是它‘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就會快樂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