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推進農村高中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研究(1 / 2)

以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推進農村高中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研究

高教高職研究

作者:範濤

一、課題核心概念解讀

根據學校辦學過程中辦學模式的積澱,挖掘利用學校現有辦學資源,確定研究課題為“以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推進農村高中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研究”。

本課題研究核心為“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和“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強調前者對後者的“推進”關係,通過對該理論推進下的藝術特色項目建設實踐的全麵分析研究,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契合點。

本課題中的“有機適應型組織”是著名管理學大師沃倫·本尼斯(W·Bennis)提出來的。該組織是一種由各種專家組成的係統,與傳統科層製相比,具有聚焦問題、靈活高效等特征。本課題中的“藝術特色項目建設”,根據學校現有資源和學生狀況,以“音樂”和“美術”兩大學科教育傳統優勢項目為主體開展的全校藝術特色創建活動。該活動在學校組織下,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通過深入調查分析研究,提高組織者和執行者對“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水平,進而推進“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工作高效開展,取得最大的效益。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創建特色學校是實現教育的內涵發展、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轉型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落實科學教育發展觀的需要。學校致力於藝術特色項目建設,追求從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力爭實現從農村薄弱學校到特色名校的華麗蛻變。

學校在藝術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校本課程研修和特長生培養等方麵進行大量有益嚐試,積累經驗。基於校本師生共同參與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課題研究,有利於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凝聚共同價值取向,逐步形成學校鮮明特色和品牌,凸顯學校特色建設及其影響力。

用先進的“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指導和推進本課題研究和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在實踐中探索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對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積極意義,推動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紮實有效開展,建立較科學完備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運作機製和體係,形成學校的鮮明特色。這項校本教研課題積極有益的嚐試無疑將為廣大農村普通高中特色建設和跨越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麵的借鑒。

三、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標

深入學習本尼斯的“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學會運用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指導和推進本課題研究和學校藝術特色項目的建設,在實踐中努力探索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對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積極意義,合理配置藝術教育資源,建立學校藝術教育和學生綜合藝術素養多元評價製度,強化和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製,努力解決當前藝術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紮實有效開展。充分發揮藝術特色在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助推學校發展、教師專業提升和學生成人成才,為廣大農村普通高中在困境中突圍提供借鑒。

(二)研究內容

聚焦“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和“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強調二者的“關係”,通過對該理論指導下的藝術特色創建實踐的全麵分析,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契合點,推進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的高效實施。

研究重點為“有機適應型組織理論”指導下的“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實踐和“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有效推進機製的建立。聚焦“音樂特色建設”、“美術特色建設”兩大學科教育教學活動和由此形成的“校園文化特色建設”,通過“指導思想”、“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環境”、“藝術教師隊伍”、“組織管理與保障機製”六項指標對“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進行全麵評估,以推進學校藝術特色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