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時,可以讓學生參與故事。例如:講“A Purse”時,當講到老虎發現地上的錢包時,教師可停下來問學生:“Guess,what’s in the purse?”“Whose purse is it?”這樣就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講故事時,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變、方位的變化,利用聲音、圖片讓學生注意不同角色的話語。例如用粗獷的聲音扮演大老虎,用柔弱的聲音扮演小兔,用尖細的聲音扮演小貓。
故事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時刻注意學生對故事內容的反應,從學生的表情、神態中得到反饋,以確認學生對故事的理解程度。
四、呈現故事,顯示句型
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落實故事的情境呈現、情境模仿、情境訓練、情境運用等重要的環節。在呈現故事的時候,可以為句型教學鋪路,如一位教師執教《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can you see?》這則故事,在剛呈現故事時出現forest的背景,讓學生談談看到些什麼,然後問:“Children,children,what can you see?”這個句型正是本課的重要句型,放在此時,又是在為故事情境鋪墊。所以一線教師在解讀故事題材時,不必先拎出重要句型強化訓練,再引出故事,把40分鍾的課堂割裂成句型部分和故事部分,學生會難以消化。
五、拓展故事,運用句型
要鞏固、靈活運用課本知識,並以課本內容為主題拓展學習麵,擴大詞彙量、句型等,以提高聽說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故事部分的學習效果是關鍵。
如一位教師在故事最後想讓學生運用“Can you ?句型練習說話時,老師用:“I am a super teacher,I can?I can’t?Can you guess?Can you ask me like this:Miss Zhang,can you?學生被老師逼著,不得不用這個句子,雖然說得很順,但認為無趣,隻是“被”參與,沒有體會語言運用的目的,這樣的拓展是不真實的,沒有故事情趣的。
新課標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在進行故事教學時要重視情感滲透,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一個個被灌輸思想的容器。
參考文獻:
[1]崔剛.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述評[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7):25-31.
[2]王金波.從中西外語教學法的發展角度看我國外語教學法應抓住的特點[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6):24-26.
[3]包天仁.“有效教學”的無效成因[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7):32-36.
[4]曾燦濤,曹誌希.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症結與對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6):15-17.